化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心理滲透教育初探
——關于中考復習做法的幾點思考
現在的學生嬌生慣養,很多學生或不愛學習,或學習不刻苦,加上學習壓力太大,總找機會放松、逃避。調查顯示:有78%的同學有一點厭學情緒,19.8%的同學有嚴重的厭學情緒,只有2.2%的同學無厭學情緒。
有時自己精心準備了一堂課,興致勃勃的去上,有的學生無精打采,愛聽不聽,令人興致全無。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學生的成績卻總不能達到自己預想的效果。
教學活動時時離不開人所固有的情感因素。教學既可以看成是“一個涉及教師和學生在理性與情緒兩方面的動態的過程”,也可以看成是“與個性及社會心理現象相聯系的情感力量和認知力量相互作用的動力過程”。有的學生由于種種社會、家庭
的原因對自己的學習沒有自信心,個人主義比較嚴重,不愿意交往,不愿意和其他人合作等不良習慣,所以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優化學生的心理環境,調動學生的探索熱情,使他們在認知過程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心理品質,是很有必要的。在科學課的教學和復習中,我們運用心理滲透策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提高復習效率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做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由愛和尊重開始,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對待厭學學生首先要滿足他們對愛與尊重的需要,真誠的給他們以期望與溫暖,不放棄對他們的努力。另外有一項研究也給我們啟示,雙方接觸的頻率與喜愛程度之間存在密切相關,尤其是重復出現的人或物,更能使個體在無意識中產生對對方的喜愛,從而不知不覺接納對方。因此,可以說愛、尊重及接觸頻率是激發厭學學生學習動機的有效強化物。
正如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一位厭學學生就在日記里這樣寫到:“老師并沒有因此討厭我,瞧不起我,反而對我關懷備至,遠遠超出了優等生的待遇。我覺得太對不起老師了,就沖這一點,也要好好學習!”有時候學生可能是因為對老師懷著感恩之情而開始學習的,特別是初三的學生,他們正處于身體的青春期,思想的叛逆期,有的學生是覺得這個老師“夠意思”才學習,但只要是在學習著,不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
二、注重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研究顯示,學習動機的指向有三種:一種指向學習目標,把學習看著是獲得技能、形成能力的途徑;一種指向表現目標,為了尋求對自己能力的積極評價;還有一種是社會目標,為的是在教師、家長或同伴面前獲得一定的地位。
我校在中考復習時采用“對挖”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謂“對挖”即根據學生的認知層次不同,科
三、重視過程享受成功,構建情感的鞏固層面
1.人人可享受成功。
成功是一個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對學生來說,成功對他們樹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鑒于此教學中改變策略,讓更多的學生有成功的機會。
教科書是一種單向傳遞信息的方式,而教學中的很多過程是需要交互活動才能進行下去的,如果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過程進行再創造,盡可能讓學生經歷相關過程之后得出結果,這對他們樹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每節課上都精心設置層次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能解決,也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讓人人都是設計者,人人都是成功者。
2.師生共享成功。
課堂上,當老師每每成功演示完一個實驗時,學生都會發出喜悅的驚呼或喝彩聲,有的還揮舞著手做出“V”字形,有的學生還大聲叫著“耶……”;當有的學生上來演板,正確解答出一道道難題時,學生們都不約而同的報以雷鳴般的掌聲;每次測驗下發試卷報出前三名的同學時,學生同樣都不約而同的報以雷鳴般的掌聲-------看得出這種宣泄方式學生很在意,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享受成功,那熱情決不亞于獲得奧運冠軍。
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我們教師唯有更好地去識讀他們的情感世界,用真情和他們去共同享受成功、面對失敗。他們在性情所至時得到一種認同恐怕比不溫不火的表揚會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