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粉絲要求整理一下張仲景關于痰飲水濕的方劑。這個痰飲水濕確實很常見,方劑有很多,仲景在他的《傷寒雜病論》里也是有詳細的論述。這些都因體內陽氣不足,氣化不利,導致各種痰飲水濕泛濫,而引發各類病癥。
水飲上犯清竅則頭暈、目眩;上犯心肺則咳喘、短氣、心悸;飲停中焦則嘔吐、痞悶、口干;飲停腸胃則腸間有聲,下利;飲停下焦則小便不利、水腫等。
根據飲邪質地特點,又可分為痰、飲、水、濕,所在部位不同,又可分為痰飲、懸飲、溢飲和支飲。但飲邪用藥,總是離不開“溫藥”以化之。粗略總結一下仲景治療痰飲病證所用到的方劑有31個,附有原文,供大家參考。
1、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
原文: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
2、腎氣丸(附子、桂、地黃、薯蕷、山萸肉、澤瀉、茯苓、丹皮)
原文: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3、甘遂半夏湯(甘遂、半夏、芍藥、甘草、蜜)
原文: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4、十棗湯(芫花、甘遂、大戟、大棗)
原文: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
5、大青龍湯(麻黃、桂枝、甘草、生姜、杏仁、大棗、石膏)
原文: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6、小青龍湯(麻黃、細辛、干姜、五味、半夏、桂枝、甘草、芍藥)
原文: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7、木防己湯(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參)
原文:隔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堅,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
8、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木防己、桂枝、人參、茯苓、芒硝)
原文:隔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堅,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9、澤瀉湯(澤瀉、白術)
原文: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10、厚樸大黃湯(厚樸、大黃、枳實)
原文: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
11、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大棗)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12、小半夏湯(半夏、生姜)
原文: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13、己椒藶黃丸(防己、椒目、葶藶、大黃)
原文:腹滿,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14、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生姜、茯苓)
原文:卒嘔吐,心下痞,隔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15、五苓散(茯苓、豬苓、桂枝、澤瀉、白術)
原文: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16、茯苓桂枝五味甘湯(茯苓、桂枝、五味、甘草)
原文: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苓桂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17、苓甘五味姜辛湯(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細辛)
原文: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滿。
18、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細辛、半夏)
原文: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19、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細辛、半夏、杏仁)
原文: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逐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20、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大黃湯(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細辛、半夏、杏仁、大黃)
原文: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21、外臺茯苓飲(茯苓、人參、白術、枳實、桔皮、生姜)
原文: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22、防己黃芪湯(防己、 黃芪、炙甘草、 白術、生姜、大棗)
原文: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23、越婢湯(麻黃、石膏、生姜、甘草、大棗)
原文: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24、防己茯苓湯(防己、黃芪、桂枝、茯苓、甘草)
原文: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25、越婢湯加白術湯(麻黃、石膏、生姜、甘草、 白術、大棗)
原文:里水,越婢湯加白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26、甘草麻黃湯(甘草、麻黃)
原文:里水,越婢湯加白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27、麻黃附子湯(麻黃、甘草、附子)
原文: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邁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28、杏子湯(人參、半夏、茯苓、細辛、干姜、芍藥、甘草、官桂、五味子、杏仁)
原文:原文: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邁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29、芪芍桂酒湯(黃芪、芍藥、桂枝)
原文: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湯主之。
29枳術湯(枳實、白術)
原文: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
30、甘草干姜湯(甘草、干姜)
原文:肺痿吐涎沫 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 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 草干姜湯以溫之。
31、真武湯(白術、生姜、附子、芍藥、茯苓)
原文: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 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目閏動,振振欲擗地者,真 武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