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濕邪為患者很多,但因經驗不足,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走了些彎路,還需要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不斷提高臨床辨治水平。
內傷濕邪為病與外感濕邪為患不同,內傷濕邪為患化熱者少,多見舌苔白厚膩而潤,甚則白滑,雖舌紅,但口不渴者,不能用苦寒之品,蓋濕得溫則化,苦寒之品傷陽,易致濕邪冰伏,則更難化矣!曾治一患者,舌苔白厚,舌暗紅,自覺口干有熱氣出,用藿樸夏苓湯加梔子清熱,服藥后即出現腹瀉,可見,濕盛者,寒藥全不能耐受。
祛濕良藥蒼術
外感濕邪常兼發熱,即便如此,看溫病諸書,用苦寒也很慎重,故治濕寧溫勿寒。若真有化熱傷陰者,寒藥用量也應從小量開始,寧可熱不盡泄,也不可寒過傷陽,熱不盡可再清,倘若傷陽,則不易治。內傷雜病之濕熱,多為濕郁化熱,濕邪一去,要注意陽虛的可能。蓋此類患者多有脾虛,濕邪才能為患。
治濕之方甚多,以前習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濕盛腹脹,總顯局限,是思路不夠開闊。半夏瀉心湯雖有辛溫之姜、夏,但苦寒之芩、連不可不慎,病機總在脾寒、胃熱,調和寒熱為佳,治濕盛腹滿并不貼切,當需注意。
半夏
治濕方劑舉例:
1. 藿香正氣散:外感風寒,內傷濕滯。
2. 平胃散:濕阻脾胃。
3. 不換金正氣散:平胃散+藿香、半夏,濕濁內停兼外感。
4. 四加減正氣散:藿香、厚樸、陳皮、茯苓+草果、楂肉、神曲;五加減正氣散:藿香、厚樸、陳皮、茯苓+大腹皮、蒼術、谷芽。
此二方治濕溫病濕從寒化證,濕溫后期,已無熱象,濕有寒化之勢,此時并不需溫陽之品,但以祛濕邪為要。雖腹脹滿,理氣之品以陳皮、厚樸、蒼術、大腹皮為佳。
5. 藿樸夏苓湯、三仁湯:濕溫初起。
三仁湯總歸是治濕熱之方,雖治濕重熱輕,但方中滑石、苡仁、澤瀉、通草皆為涼熱,不可濫用于內傷濕邪為病。
6. 二妙散:濕注下焦。
7. 連樸飲:濕熱內蘊,霍亂吐利。
(關注小柴胡,了解更多中醫知識)@大家健康#大家健康超能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