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下部有彩蛋哦~
?
仇英,字實父,號十洲,原籍江蘇太倉,后移居蘇州,以繪事為業,憑借精湛設色與細致入微的樓臺人物,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一同,躋身「明四家」之列。
仇英出身寒門,早年做過漆匠,后來拜入唐寅的老師周臣(1450-1535)名下。周臣遠師南宋院畫大師李唐(1070-1150),因此鮮明的南宋院體畫風因此烙印于仇英畫作之中。
但是,仇英較明初「浙派」的代表人物戴進(1388-1462)、吳偉不同(1459-1508),他回避馬遠、夏圭率性的粗筆山水,致力于繼承李唐、李迪工整妍細的風格,形成華麗不失精微、工整不失生動、筆力清勁、氣格雅逸的面貌,被視為明代繪畫「文藝復興」中頗為成功的典范。
本輯「仙山與桃源」,掇選仇英最具代表性的「青綠山水立軸」六件,而「仙山」與「桃源」亦是他最喜愛描繪的題材,意欲以此請諸君一賞實父風采。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仙山樓閣圖》
山壑之中,群松矗立、樓臺掩映,文士眺望云霧繚繞的群峰,猶如海市蜃樓,又似夢中仙境。幅中,仇英以細筆勾勒云氣,企圖追溯唐代李思訓(653-718)仙山圖之風,營造出縹緲的幻境。
畫軸上方的楷書題款,由陸師道于嘉靖庚戌(1550)時所書,録蔡羽所撰《仙山賦》,言及仙山無盡不朽的特性,暢想凡人追隨古代仙人得道,進入長樂無極的仙界。
湖南省博物館藏《楓溪垂釣圖》
相比于仙山樓閣中超越人間的表現,《楓溪垂釣圖》則勾畫出仇英對于美好人間的遐想。悠然云山之間,流水蜿蜒、紅葉繽紛,高士安座船頭,于微風之中垂釣。
沿著水流,遠處隱現石橋跨越的洞口,通過那里,是否能抵達傳說中的桃源?觀者不得而知,而美好的遐想則不止于畫面,延伸向更廣闊的世界。
天津博物館藏《桃源仙境圖?》
作為仇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桃源仙境圖》集中體現了他的審美趣味與繪畫風格。畫中描繪了文人的理想生活——青山之下、松壑之間,以琴音唱和山水清音,格調高雅、設色清麗。
畫面整體分為三段,近景處,三位高士臨流對坐,流水潺潺、青松掩映,白衣暗示主人的高潔。一位童子提著食匣站在一旁,另一位則捧甌走過板橋,意境巧妙,傳神入微。
中景的山巒驟然升起,引領強烈的氣勢,孤亭高聳,云煙流轉,氣氛因此被烘托得愈發高曠。遠景則山巒聳峙,空間由近處密集而聚焦轉為開闊清曠,樓臺隱現、如夢似幻,成為流傳千古的杰作。
故宮博物院藏《玉洞仙源圖》
仙山與桃源的組合,常以不同方式出現在仇英筆下,亦通過不同營造產生微妙變化。這幅《玉洞仙源圖》選擇與《桃源仙境圖》相同的母題與構圖,但不同色調帶來截然不同的視覺感受。
結合是幅與另一幅《桃村草堂圖》,古雅的氣氛之中,觀者似乎可以窺見仇英的精神家園。
?故宮博物院藏《桃村草堂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秋江待渡圖》
《秋江待渡圖》,六幅之中唯一的一件由雙幅絹料拼接而成的大軸,則充分體現出仇英對老師周臣、以及南宋李唐的學習。
畫面的空間非常開闊,遠山、秋水、層林與人物的組合營造出秋日江畔迷人的風光,咫尺之間仿佛有千里意趣。長松翠柏、紅葉丹楓,河對岸,船夫正催促來人上船;這一邊,唐人裝扮的白衣文士悠然自得,點出待渡母題。
仇英的畫作精致嚴整,無論任何一幅,都使人感到畫家一絲不茍、認真謹慎的態度。他的題材雖然變化不大,其中描繪的內容卻十分豐富,無論是仙人高士、還是尋常百姓,都能表現出生動的形象,既引起觀者對理想世界的向往,也觸發我們對于生活的熱愛。
明日推出仇英「桃源仙境圖」復制畫限時優惠
【珍寶館文創】淘寶店、微店
活動同時進行,不要錯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