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沒了我不問,房貸你必須還!”許某按揭買房,開發商破產不能交房。許某停止還貸后被銀行起訴,要求其返還借款及利息,法院判了。
浙江省嘉興市。2014年,嘉興樓市形勢大好,許某夫婦害怕以后房價太高買不起,于是東拼西湊地湊夠了首付,按揭購買了一套期房。余款392萬全部貸款,還款期限十年。
誰知道開發商竟然資金鏈斷裂,房子爛尾了。2018年法院判決該公司破產,破產管理人書面通知許某,買的房子沒造好,沒有辦法繼續履行合同,只能解除。許某無奈確認解除合同,同時申報債權。
但是許某害怕征信受限,并沒有馬上停止還貸,而是又繼續還款了一年多。可是每個月上萬的月供,讓許某不堪重負。關鍵是購房合同已經解除,繼續還款沒有意義。許某和家人商議后決定停止還房貸。
銀行發現許某不還房貸了,遂將其訴至法院,要求其償還貸款本息。許某得知銀行將其告上法院,提起反訴,要求解除借款合同,停止還貸,并要求銀行歸還已還的貸款本息。(案例來源:嘉興中院)
銀行認為自己肯定會勝訴,因為制定合同時為了防止因開發商的問題借款人不還款,銀行特地在借款合同中明確約定,貸款發放后借款人與開發商的任何糾紛,均與銀行無關。銀行有權選擇繼續履行本合同或要求借款人提前償還本合同項下的全部或部分貸款。
而許某認為與開發商的購房合同已經解除,自己還款也不可能得到房屋,借款的目的已經無法實現。銀行將房款全部給了開發商,現在自己房子沒得到,貸款的錢也沒有見到,自己不應該還款。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解釋》)第二十條規定,因商品房買賣合同被解除,致使商品房擔保貸款合同的目的無法實現,當事人請求解除商品房擔保貸款合同的,應予支持。
一審法院經過審理認為,許某征簽訂合同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貸款以彌補其購房資金不足,現銀行已按約發放貸款,許某在商品房買賣合同項下應支付的購房款也得以支付完畢,所以許某簽訂合同的目的已經實現,不是所謂“不能實現”。
而且銀行在合同中已經約定“貸款發放后,借款人或抵押人與售房人或其他第三方就該房產有關質量、價格、權屬、條件或其他事宜發生的任何糾紛,均與貸款人無關,貸款人有權選擇繼續履行本合同或要求借款人提前償還本合同項下的全部或部分貸款”。而且此條也以加黑加粗字體載明,說明許某雙方已就條款協商一致,對雙方具有約束力。根據合同約定,無論許某與開發商的商品房買賣合同是否解除,均不影響該合同的效力,所以許某應按照合同約定履行還款義務。
而許某主張銀行支退還已還本息款項的依據為《解釋》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該條規定商品房買賣合同被確認解除后,商品房擔保貸款合同也被解除的,出賣人應當將收受的購房貸款和購房款的本金及利息分別返還擔保權人和買受人。此條規定的是房屋出賣人在此種情況下所應承擔的義務,但從中不能直接反推出貸款人因此就喪失了依照與借款人的生效合同約定而要求借款人還款的權利,司法解釋的此項規定與合同的規定并不矛盾,許某征、張某云的相關主張缺乏依據。
一審法院最后判決,許某繼續償還貸款本金及利息,駁回許某的反訴。
一審判決后,許某不服,因為許某確定得不到房子,還要償還貸款,這兩頭一算需要付出千萬巨資,對許某來說實在承受不起,許某于是向中院提起上訴。
二審時,雙方沒有提供新的證據,但是二審法院法官對案情有新的理解。
二審法官認為許某開發商之間的商品房買賣合同,因為開發商破產無法向許某征交付房屋,致使商品房買賣合同解除,借款買房的目的無法實現,許某因此主張解除個人購房借款及擔保合同,依據充分,應予支持。一審法院認為合同目的已實現,違背常識,違反法律規定。
《解釋》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商品房買賣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解除后,商品房擔保貸款合同也被解除的,出賣人應當將收受的購房貸款和購房款的本金及利息分別返還擔保權人和買受人。因此開發商應當向銀行返還剩余部分貸款本息,許某不需要繼續歸還貸款。
而銀行黑體提醒的約定,是銀行為重復使用而提前擬定的格式條款,其中與《解釋》相抵觸的內容,加重了許某的責任,該條款對許某不具有拘束力。
最后二審法院判決,銀行敗訴,許某與銀行之間的借款合同解除,不需要再償還剩余貸款。
隨著很多地產公司的暴雷,破產清算的房地產公司越來越多,爛尾樓也隨處可見。最苦的就是買房人,要不要給爛尾的房子還貸成為了一個選擇題,希望此案例能夠這部分人提供借鑒,慎重做出自己的選擇。
對此案大家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關注
@娓娓道法,用精彩案例,普及法律知識。
#普法行動##嘉興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