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嘴
是指倒茶水的部位,應叫“流”。從工藝上看,可分為“一彎嘴”“二彎嘴”“三彎嘴”、直嘴、流,共五種基本式樣。“一彎嘴”形似鳥啄,故又名“一啄嘴”。“二彎嘴”的根部較大,出水暢快,用于一般紫砂壺。流,又叫“鴨嘴”,近代才流行,多用于茶具、咖啡具、奶杯。
壺嘴是紫砂壺器形的重要組成部分,又關系到出水是否暢通,注茶爽利不涎水,所以紫砂壺嘴的制作工藝非常講究,嘴式的長短、粗細及安裝位置都是恰到,壺嘴內壁必須光滑暢通,出水流暢,收水時不滴水、不流涎。壺嘴根部的出水眼,多為獨眼,因易被茶葉堵塞,有的采用網眼式。
壺蓋
嵌蓋:是指壺蓋陷入壺口內,又有平嵌蓋與虛嵌蓋之分。
壓蓋:壺蓋覆壓于壺口之上,蓋的直徑要略大于壺口的外徑。
截蓋:制坯時,將紫砂壺上端口蓋相應的部位切割開來,截下部分做成蓋,壺身切口做成壺口,蓋合后外形完整。中高檔紫砂壺采用。
器足
器足是紫砂壺與桌面的接觸方式,不單是為了放置平穩,還與紫砂壺的造型有關。雖然紫砂壺工藝中將器足分為“一捺底”“加底”和“釘足”三大基本類型,但制坯時又結合每種壺式的特點而有所變化,既多樣,又統一,器足有千種之多。
“一捺底”,實際上是沒有足,是紫砂壺器身的自然結束,為了擱放平穩,底部是向上鼓起的,多用于圓形紫砂壺,是器形簡潔靈巧。
“加底”,因制坯時在紫砂壺坯的底邊口上附上一道泥圈而成,故名。
“釘足”,就是在底上加上幾個單獨的小足。因紫砂壺宜矮不宜高,故多選用口小底大的器形。為使器形不呆板,趨向活潑,擱放平穩,便采用“釘足”方式,至于“釘足”的具體形狀,則與器形相統一。
壺鈕:?
鈕雖小,但有“畫龍點睛”的作用,變化豐富,是茗壺設計的關鍵部位。常見有球形鈕、珠鈕、橋梁鈕、瓜柄形鈕、樹樁形鈕、動物肖形鈕。
球形鈕:圓壺中最常用的鈕,呈珠形、扁笠、柱形,往往取壺身縮小或倒置造型,制作中采用“捻摘子”工序,搓、轉、壓擠而成,簡潔快捷。
橋形鈕:形似拱橋,有圓柱狀、方條狀、筋文如意狀等。作環形設單環、雙環,亦稱“串蓋”。平緩的蓋面,環孔碩大的為牛鼻蓋。
瓜柄形鈕:花塑器常用的鈕式,如南瓜柄、西瓜柄、葫蘆旁附枝葉、造形生潑。
動物肖形鈕:源于印鈕。有獅、虎、龍、魚等,有寫實、抽象變形、仿古手法并舉,與主體統一協調即可。
樹樁形鈕:取植物或瓜果的形態捏制而成,如梅樁、竹根、葡萄等。
壺把(柄):
為便于握持而設置。源于古青銅器爵杯的弧形把。源于瓷執壺條形壺把的稱"柄"。壺把置于壺肩至壺腹下端,與壺嘴位置對稱、均勢。具體可分端把、橫把、提梁三大類。
端把:亦稱"圈把",其使用方便,變化豐富。把、口、嘴三點呈水平、對稱。垂直形式安置,具端莊、安定的效果。
橫把:源于沙鍋之柄,以圓筒形壺居多。
提梁:從銅器及其他器形吸取而來的壺式,除提梁的大小與壺體協調外,其高度以手提時不碰到壺蓋的鈕為宜,有硬提梁、軟提梁兩種,光素器、花塑器都有,變化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