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廣大農民來說,宅基地和承包地就是他們最大的資產,也是他們在農村生存的根本,如果失去了其中任何一樣,都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非常大的變化。兩者相比較,我認為宅基地對農民的意義更為重大。現在不少農民即使不種地,還可以居住在農村,因為他們在農村還有宅基地,還有房子。如果一旦農民在農村沒有了房子,也就意味著在農村沒有了根,回農村也無望了。
為了加強對農村宅基地的管理,國家開展了對宅基地的確權工作,這項工作也將在今年年底收尾。宅基地的確權主要就是對農民的宅基地進行面積和權屬關系的證明,確權后的房屋會頒發《宅基地使用權證》。對農村宅基地的管理,一方面是為合法擁有房屋的農民頒發相應的證書,另一方面也會對農村閑置的宅基地進行清理,并出臺了一項新政策,允許農民自愿退出宅基地,并且獲得一大筆經濟補償,一般一畝的補償標準最高達20多萬。不過該政策出臺之后,真正響應的農民卻很少,面對大額補償金,為何農民們都不心動呢?
一、補償金再多吃不了一輩子
現在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的土地資源越發顯得珍貴,很多之前搬到城里住的農民想再回到農村買宅基地建房已經不允許了。雖然退出宅基地補償金看似很多,但這筆錢到城里買房之后所剩無幾,今后的生活更難維持。因此很多農民都不愿意退出自己的宅基地,有自己家的房子也算是留給子孫后代的一筆財富,至少以后他們不用為居住的地方發愁。
二、失去了宅基地意味著永久脫離農村
農民們生活的農村,是他們祖祖輩輩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對此也有比較深厚的感情。農村人向來都比較重情義,離家再遠也牽掛著老家,只要老家的房子還在,意味著還有一天能回到老家。如果退出了農村宅基地,老家沒有了房子,那么也就意味著今后再也無法回去了。
三、退了宅基地承包地也難保
那些自愿退出農村宅基地的農民,多半都是已經在城市定居買房的。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說,城市生活的成本太高,很多農民最終還是要回到農村來養老。而退出農村宅基地之后,很多農民將戶口也遷了出去,戶口遷出之后農民不再居住在農村,原本手中的承包地要么流轉出去,那么就被村集體收回。失去了承包地和宅基地,也就失去了作為農民的資格。
對于要錢還是要地這個問題,很多農民們對此都有比較深入的考慮。大多數農民都是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的,畢竟自己的老家是多少錢都無法衡量的,更多的是包含一種寄托和情誼,讓身在外鄉的農民還能對家鄉有個念想,再聽那一句鄉音,感受那份親情,這是多少錢都無法買到的。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個人交社保和企業交社保有何不同 看懂這幾點別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