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影視劇,拍攝得最多的就是康雍乾這個時期的故事。因為這個時候的皇帝帥氣年輕,故事多,情債更多。更重要的是,人們對清朝這個時期的皇室成員或多或少都有畫像作為想象的依據(jù)。
這些畫像將祖孫三代、甚至后宮妃子們都刻畫得栩栩如生,而做到這一切的,是一個來自意大利的傳教士,郎世寧。他來到中國后,窮盡畢生精力研究如何更好地融合中西方藝術(shù)。所以他能得到祖孫三代皇帝,尤其是乾隆帝的厚愛。
18世紀(jì),西方列強正在上演激烈的爭奪戰(zhàn)。天主教和新教爭相向外輸出自己的文化,派出大量傳教士前往國外傳教。郎世寧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到了中國。
當(dāng)時傳教士想要在中國得到重用非常難,但郎世寧是個很聰明的人,他見到61歲的康熙,第一件事就是模仿朝廷官員下跪,然后用意大利味的漢語喊著: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句話取悅了康熙,郎世寧被允許進入宮廷的如意館,成為一名宮廷畫師。某天康熙想要見識一下西方的繪畫藝術(shù),于是找來郎世寧為自己作畫。
畫畢,康熙久久不語,原來西方油畫是只畫人的3/4臉,還有一只耳朵是沒有的。中國繪畫卻講究“兼聽則明”,所以要露出雙耳。
旁邊的小太監(jiān)見到康熙臉色不好,就匆匆把畫作卷了起來。哪知油畫未干時是不能卷的。這一卷,再展開,康熙的半張臉都沒了。康熙臉色黑如鍋底,勒令郎世寧學(xué)習(xí)毛筆在絹布上作畫。
郎世寧覺得這件事非常困難,但康熙不要郎世寧覺得,他自己覺得行,這件事就行。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郎世寧只好回到畫館,拿起從沒用過的毛筆,從頭學(xué)習(xí)繪畫。
當(dāng)郎世寧終于學(xué)會用毛筆在絹布作畫時,康熙卻駕崩了。
郎世寧聽聞新上任的皇帝不茍言笑、人稱“冷面王”,所以太監(jiān)宣他過去作畫時,他心里七上八下。哪知到了面前一看,雍正穿著時尚洋氣的西洋裝,邪魅地笑著:朕酷不酷?
當(dāng)然,以上是稍微夸大了一些。事實上,雍正也確實是個表演欲望非常強的皇帝。他時而是騰云駕霧的仙人,時而是彎弓射大雕的蒙古人……他扮演過的角色,完全夠出一本cosplay影集。
總之,雍正比康熙要開放多,包容心也更強。在繪畫上,他要求郎世寧在繪畫時加入一些西方的元素,例如陰影、立體感、大氣等。在雍正孜孜不倦地鼓舞下,郎世寧的繪畫技術(shù)達到了巔峰。
他的經(jīng)典著作《百駿圖》,就是在雍正時期誕生的。這幅畫作中有一百匹馬,每一只馬兒神態(tài)各異,毛發(fā)或濕或干,都能一眼分辨出來;整個畫面既用了西洋畫的立體手法,又有中國畫的遠大近小的運用。
對于在馬背上成長起來的民族而言,雍正看了非常觸動。
正當(dāng)郎世寧準(zhǔn)備大展拳腳時,雍正也駕崩了。
對乾隆而言,皇帝是副業(yè),搞藝術(shù)才是自己的正事。這種情況下,郎世寧遇到乾隆,猶如魚兒遇到了水。
今天讓郎世寧畫自己騎馬的樣子,明天畫自己坐著的樣子,還有后宮中自己喜歡的幾個女人,也喊出來讓郎世寧畫一畫。
這其中,最有名就是那幅《心寫治平圖》,別稱《乾隆帝后妃嬪圖卷》。這幅畫是乾隆私下把玩,不對外公布的。除此以外,還有《乾隆大閱圖》、《乾隆萬樹園賜宴圖》、《哈薩克貢馬圖》等。
郎世寧在乾隆手中,就是一個行走的人形照相機,走哪兒畫哪兒。就是在這樣不斷地磨練中,郎世寧的繪畫技術(shù)一天比一天高超,畫的范圍也越來越廣闊。發(fā)展到后來,郎世寧每天睜開眼就是一個字:“畫”
1766年,郎世寧以78歲的高齡去世了。乾隆皇帝給了他厚重的葬禮,以撫慰他不能回鄉(xiāng)的遺憾。郎世寧最偉大地方就在于,窮盡一生的精力,在中國這片陌生的土地上,獨自完成了那個時候比較進步的中西方藝術(shù)的融合。
那個年代,想要將兩種不一樣的文化融合在一起,需要付出極大的心血和努力。他不像我們現(xiàn)在,中西方融合的速度越來越快,而且時時刻刻都在發(fā)生。郎世寧用了一輩子的時間,專注研究融合中西方藝術(shù),將自己的繪畫藝術(shù)發(fā)揮到極致。這是他的偉大之處,也是他在三代帝王統(tǒng)治下盛寵不斷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