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滾滾向前,回頭望去,除了輝煌的發展,還有滿目瘡痍的戰爭。其實,因為信仰與理念的不同,不同種族間的戰爭在所難免,但要說起規模,“一戰”“二戰”名列前茅,兩次戰爭分別持續了4年和7年的時間,數千萬人的傷亡,數萬億軍備的投入,造就了當下我們看到的歷史。
從傷亡人數來看,二戰遠比一戰多,7000多萬人死亡,1.3億人受傷。從軍備上來看,二戰時期,各國都經歷了高速發展,所擁有的科技水平也非一戰可比,但在慘烈程度上,一戰卻遠遠超過二戰。
二戰時期,各種新式武器問世,諸如重型轟炸機、航母,在提高殺傷性能的同時,也讓步兵火力更加強大,可一戰時期,進攻武器較為落后,對于敵人固守的堡壘,在重機槍的打擊之下,基本上,沒有什么好辦法能夠克服困難,只能靠人肉沖鋒,抓住機會進行打擊。
我們如何評價慘烈程度,其實這里涉及人道主義,在高科技武器下一擊斃命,和人肉廝殺、血肉淋漓的觀感自然不同。二戰中,很少還有野外對峙的戰局,在坦克、火炮的加持下,普通的防御工事起不了什么用處。
在一戰中,這種場面就較為普遍,一天內傷亡即便過萬,敵我雙方的陣地,也并不能快速的前進后退。尤其從進攻模式上看,沖鋒號響起的那一刻,無數士兵烏壓壓的向前沖去,在振聾發聵的喊聲中,面對萬夫莫敵的重機槍倒成一片,實在凄慘,這樣的場景,早已不是戰場,無數士兵仿佛在被屠宰,前赴后繼,無能為力。
有些受傷幸存的士兵,終日生活在戰壕中,但供應短缺的醫療部隊,并不能讓他們得到及時的救治,這樣無邊的絕望和疼痛中,許多士兵最終沒有挺過去,腐爛發臭的身體,控訴著他們不幸的一生。
這種局面,維持了長達4年的時間。4000多萬人的法國損失了136.5萬的青壯年,一代青年人幾乎消耗殆盡,法國在當時還算強國,還淪落至此。大規模、不計后果的戰爭之下,勝利能代表什么,恐怖的死亡與破壞注定成為無法逆轉的結局。
日益慘烈的戰爭場面,讓士兵的精神開始崩潰,戰爭的意義仿佛也開始模糊。二戰的死亡人數雖多,但由于時間線較長,死亡人數比較分散,不會出現一戰空前規模的血腥大戰,在短短的幾天內,傷亡人數就十分驚人。
在狂熱的求戰狀態之下,許多國家開始瘋狂擴軍,有龐大的軍事力量加持,同盟國和協約國為了求勝,逼迫士兵沖出戰壕,為所謂國家而戰。求勝思想不斷催動,殺傷量驚人的化學武器就此催生,最具代表性的是芥子氣。
根據相關統計,高達12000噸芥子氣在一戰中被用于戰爭,傷亡人數達到130萬人。
與普通的氯氣不同,想要抵御這種毒氣,防毒面具根本沒有用途,此毒氣通過皮膚或者呼吸道進入人體,為了及時防御,許多士兵和平民長時間的要佩戴防毒面具、眼鏡、綁腿,可當時設備落后,防毒面具根本不像當今這樣方便,一旦戴上,便是長時間的煎熬,在渾濁的內部空氣和持續的高溫下,許多人陷入崩潰,有些士兵甚至自殺。
不僅如此,在攻擊完人群后,芥子氣并不會自動分解,而是繼續存留,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戰爭末期,化學武器的使用越來越廣,德軍陣亡士兵中,死于芥子氣的就高達20%。
從更大的“慘烈”意義上說,如果說自19世紀以來,西方國家列強并起,那么一戰之后,這種局面可謂是徹底改變。沙皇俄國與奧斯曼帝國走向解體的陰影之下,強大的德意志帝國也不復存在。英法作為所謂的“戰勝國”,所付出的代價也十分昂貴。
當年的“日不落”帝國走向衰退,法國陷入了長時間的恢復期。取而代之的,是美國的崛起,一戰前,實力尚且處于英德法俄之下的美國,搖身一變成“漁翁”,坐看鷸蚌相爭之后,登上世界第一。
這場戰爭甚至影響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使得歐洲國家全部衰落。此時回看戰爭的意義,不如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老舊的國家與思想注定會被時代拋棄,血腥的殺戮與慘烈的戰爭,仿佛被大火燃盡的森林,注定會生長出新一代的生命和國家。無論美國、日本,都趁此機會躋身強國,接著書寫世界歷史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