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尊號“成吉思汗”,是歷史上著名的“征服者”,他統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國。隨后對外大肆擴張,前后花費50多年,先后攻滅了40多個國家,一路無人可擋,甚至打到克里米亞半島,戰爭過程中,700多個民族臣服蒙古國,消滅各國軍隊超過千萬,最終,造就了歷史上疆域最遼闊的國家。
當年,成吉思汗將戰爭的火種一路播撒,印度、歐洲都被波及,如今,當年的輝煌雖已不復存在,但歷史,仍記錄了成吉思汗偉大的成就。如今在他的征服區中,興起了不少現代國家。
公元1162年,鐵木真出生在蒙古的乞顏部中,9歲那年,父親被塔塔爾人毒殺,他的生活陷入動蕩,為了在草原上生存下去,強大的勢力必不可缺,鐵木真深諳此理,于是投靠了克烈部首領王汗,尊他為父。
在此期間,鐵木真一邊幫助王汗抵御他族,一邊在暗中,收攏父親先前的部下,積蓄力量。公元1189年,鐵木真稱汗,陌生族群的建立,讓其他勢力感到威脅,其中就包括蒙古諸部的札木合。
次年,札木合率兵大舉來犯,鐵木真不敵慘遭失敗,天無絕人之路,札木合生性殘暴,部下紛紛反叛,投靠了鐵木真,使其實力大增。
公元1202年,鐵木真與王汗聯合,共同抵御扎木合與其他部族的聯合部隊,最終勝利,經此一役,草原上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分別是鐵木真的蒙古部、王汗的克烈部、太陽汗的乃蠻部。
終章來臨,公元1203年,王汗率先出擊進攻鐵木真,不想反被偷襲,最終失敗。沒過多久,太陽汗也按耐不住,率兵攻打鐵木真,此一時彼一時,鐵木真的實力已無人匹敵,最終一舉剿滅乃蠻部,于公元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
站在當代角度,當時的大蒙古國,將如今整個蒙古國囊括在內,還包括一部分中亞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西伯利亞,以及我國內蒙、黑龍江。
坐擁遼闊的土地,鐵木真并未安享其成,而是選擇對外擴張。南方的金國與西夏,就是首要的戰略目標。公元1211年,伐金之戰正式開啟,面對實力強橫的蒙古軍,金兵數量雖占優勢,但仍數度被擊退。4年之后,金國中都被攻破,也就是如今的北京。
西夏較為脆弱,在蒙古國立國第二年,便遭到了成吉思汗的進攻,三次征伐戰爭后,西夏實在難以抵擋,于是被迫求和蒙古,接受相關條款,賠償了大量的錢財。這一時期,蒙古國對外擴張的領土并不多,除去金中都和高昌回鶻外,并沒有其他面積的增加。
公元1218年,西遼政權被滅。次年,成吉思汗率領大軍開始向中亞挺進,攻打花剌子模,沒過多長時間,就將錫爾河流域占領,在攻占多個城池后,敵方首領撒馬爾罕被圍剿,其首領摩珂末逃跑,當地也落入成吉思汗的統治范圍內,包括如今的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一帶。
公元1225年,64歲的成吉思汗再度出征,但戰爭不及一年,就病死在賀蘭山,在他死后,三子窩闊臺繼承汗位。成吉思汗在世期間,已經打下了包括如今的蒙古國、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等部分地區,另外還包括我國新疆全部地區、河北、遼寧、甘肅大部分地區。
公元1234年,蒙古國聯合宋剿滅金國,次年開啟第二次西征,攻占了莫斯科等城市。公元1241年,蒙軍繼續向西突進,先后侵入了波蘭、匈牙利等國。對外擴張的理念,在成吉思汗的后代中代代相傳,直到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此時內部混亂,對外多次進攻也無效果,大蒙古國名存實亡。
鼎盛時期,蒙古國的面積超過3500萬平方公里,涉及如今40多個國家,囊括了東亞、北亞、南亞大部分地區,俄羅斯、東歐也有涉及,直到法國和意大利才堪堪停止。
此時評價蒙古帝國的擴張,除了對成吉思汗本人雄心的欽佩之外,實際上,也給被侵略國家的人民帶來了滅頂之災,無數人背井離鄉,離開了養育自己多年的故土,走上輾轉流離的道路。
野蠻的擴張行為,并不代表文明的推進,殖民背后單純的殺戮我們必須要摒棄,歷史煙云消散,往日榮光不可追,唯有和平與發展,才是我們當代追求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