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時,清政府擁有多少軍力,為何非得用僅7萬人的北洋軍隊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對于革命黨,清政府也是費心費力地去剿滅,為此還動用了當時國家最精銳的北洋系軍隊。可是轉念一想,清政府雖然打外國人不行,可是槍口對內,打國人難道也不行嗎?非得動用最強悍的北洋軍。其實當時清政府共擁有七十萬左右的軍事力量,而北洋軍僅有七萬人。
除了北洋軍,清政府還有八旗兵、綠營兵、協防營以及各地新軍等軍事力量。這些軍事力量雖然良莠不齊,可是不一定就打不過革命黨軍隊,為什么晚清朝廷還是調派僅占國家總兵力一成的北洋軍,去撲火呢?一、革命黨是朝廷新軍,唯北洋軍更勝一籌
晚清朝廷雖然有七十萬的現役軍隊,可是當中八旗兵十幾萬,綠營兵二十萬左右,協防營二十萬左右,再扣去七萬人左右的北洋軍,剩下的就是朝廷的新軍。這些新軍是在袁世凱小站練兵有可觀成果后,全國各省陸續建立的新式軍隊。八旗兵是滿清朝廷延續了數百年的軍事制度,以騎兵為主,早已和熱兵器時代脫節。到了晚清時期,滿清貴族的核心力量八旗兵已然腐朽不堪,失去了充足的戰斗力。綠營兵是漢人軍隊,相比八旗兵,綠營兵在戰斗力方面是后來居上,可是到了晚清時期,也同樣走向腐朽沒落,就和朝廷一樣。協防營是駐守全國各地的軍隊,數量不少,當中不乏有戰斗力的部隊。新軍分布各省,在各省招募、訓練、駐扎,后來演變為各地的軍閥武裝。由于是新式軍隊,所以參與起義的新軍很有戰斗力,全國上下,可以戰勝新軍的只有北洋軍隊。因此,更勝一籌的北洋軍盡管數量上不及另外幾支軍隊,可是已經是唯一一支可以鎮壓革命的軍隊了。二、北洋軍是朝廷機動力量,適宜撲火
晚清朝廷在被歐美列強狠狠打了幾頓后,知道祖傳的八旗兵制度已經靠不住了,旗人早就沒有當年橫沖直撞、攻堅克敵的本事和血性了。綠營兵就比八旗兵好一些,但是在當權者看來,終究是漢人軍事勢力,沒有八旗兵可靠,何況數量不少。對當時的晚清朝廷統治階級來說,能夠依靠的軍隊,就只剩下協防營、北洋軍和新軍。可是協防營和綠營兵一起負責地方的防務,是保衛朝廷統治的根基軍事力量,不可輕易調動。新軍由于接受了新式軍事教育,見識到了現代化國家的先進之處,于是思想發生轉變,要革腐朽舊王朝的命。北洋軍當初建立的目的,是為了打造一支效忠于朝廷,能夠和西方列強軍隊抗衡的現代化軍隊。北洋軍在建成后,拱衛京畿重地以及朝廷統治核心的北方、中原地區,并不承擔戍衛任務,具備機動作戰的條件。作為機動力量,北洋軍是隨時可以征調往全國各地的,所以當湖北武昌掀起革命后,最適宜南下平定鎮壓的就是北洋軍了。何況北洋軍隊訓練有素、裝備齊全、戰斗熱情高,定可將起義的新軍擊敗,后來也確實如此。三、革命發展迅猛,朝廷需盡快鎮壓
早在武昌起義之前,全國其他地方就已經有起義的苗頭了,例如著名的廣州黃花崗起義。然而之前的起義都是以學生和知識分子為主體,這次起義可是以軍人為主體的,而且就是鎮守一方的湖北新軍。所以武昌起義一經發動,就順利擊敗地方政府的軍隊,進而控制了武昌,革命第一槍順利完成歷史任務。這次起義的成功,給了全國各省的先進分子以及蠢蠢欲動的各地新軍以鼓舞,很快各個省份就都宣布獨立,被各地新軍控制。所以武昌起義的勝利給革命勢力帶來了強大的鼓舞,推動革命發展更加迅猛。可以說,武昌起義是一顆革命的火種,晚清朝廷要是不趕緊把這火種撲滅了,那么全國各地都會燒起來,統治根基也就斷了。為了盡快撲滅革命,鎮壓起義軍隊,朝廷當機立斷,決定調派北洋軍南下,因為北洋軍最有能力迅速擊敗起義軍。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也是朝廷僅有的選擇。不過當時的北洋軍隊雖然是朝廷掌握,可是各鎮頭領,如馮國璋、段祺瑞等北洋大佬,都只聽北洋系頭領袁世凱的號令。朝廷幾次征調,各鎮頭領都不聽話,還抬出了袁世凱。朝廷無奈,只能讓袁世凱出山,主持鎮壓革命的大局,掌握前線軍隊指揮權。綜上所述,晚清朝廷在武昌起義爆發后,選擇讓僅占國家總兵力一成的北洋軍南下平叛,是因為北洋軍是最合適、最給力的軍隊,而且有能力、有條件戰勝起義的湖北新軍。當袁世凱出山后,立即調動北洋軍,第一戰就將起義軍擊敗,奪回了失陷敵手的城市漢口。由此可見,晚清朝廷的決定是正確的,只是袁世凱掌權后,借著局勢,反咬了朝廷一口,結束了晚清政府的統治,這是晚清統治者始料不及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