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奇葩投稿:
老霧老師,不會說話得罪了質檢員。
我們廠子質檢員是個女的,長得像個男的,她的男朋友騙她的錢,大家都不吭聲,就我嘴賤。
那天她過來檢查,陰沉個臉子,我看了不舒服,就說剛才看到你男朋友約了廠花,往樹林那邊去了。
就是順嘴這么一說,也沒別的意思。完了她就很生氣,說我的工件不合格。現在的情況是我們廠子里幾個質檢輪檢,只要輪到她,我的工件就過不了關,就得返工。
我現在很煩,人為什么這么沒有自知之明呢,她和男朋友遲早也是要吹的,為什么就聽不得別人說真話?
居然侮辱女士,長得像個男的。
我要是她,直接抽死你,不會給你奇葩投胎的機會。
(02)
很老的故事,說一個人不會說話。
這貨要請甲乙丙丁四位盆友飯局。
甲乙丙都來了,但丁遲遲不到。
二貨跺腳抱怨:唉 ,該來的不來。
啥意思?這句話被甲聽到了:噢,該來的沒來,那我是個不該來的唄?
甲生氣了,起身就走了。
二貨急忙攔阻:唉,不該走的又走了。
啥意思?乙怒了:噢,甲不該走,那我就是那個該走的唄?
乙也憤怒的走了。
二貨無奈,向丙抱怨:你看看,我又沒說他們兩個。
啥意思?丙一聽就急了:你沒說他們兩個,那就是說我唄。
那我也走好了。
二貨幾句話下來,把所有的朋友全都得罪光了。
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仇人多堵墻。老輩子人搜集身邊的怪奇事件,編出這么個故事來,是教導我們,學會說人話。如果你不懂得怎么說話,人生就會背負上巨大的壓力,事業也會橫遭波折。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為什么不會說話呢?
(03)
有位兄臺,在家公司做主管。
公司新來了個年輕人,主管大哥很欣賞他,經常替年輕人爭取點權益什么的,雙方相處得很愉快。
有天,主管胃病犯了,就托年輕人下樓,替自己買點藥。當然,錢是給足的,而且還要多出來點,以示謝意。當時年輕人愉快的去了,把藥買來,主管大哥很是感激。
過了段時間,公司突然將年輕人辭退。
主管大哥怒了,去找老總說理:為啥要辭退人家呀?任勞任怨的,如果連這樣善良的年輕人都容不下,公司還會有未來嗎?
為啥要辭退善良的年輕人……老總用奇怪的眼神,看著主管:你真不知道嗎?辭退他,就是因為你呀。
因為我?主管懵了:我怎么了?
老總:你是不是讓人家替你買過藥?
主管大哥:有買。
老總:有買就對了,他向公司投訴說,你利用權力壓榨他,讓他去買藥,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倒霉,結果他替你買了藥后,運氣越來越壞。前女友懷孕了,孩子是他的。現女友也懷孕了,孩子卻不是他的。所以他投訴你,并要求公司制裁你。管理層覺得這孩子腦子不正常,怕他把整個公司帶歪,這才不得不辭退他。
不是你這……主管大哥急了:你看這孩子,你不愿意替我去買藥,跟我說嘛,為什么要投訴呢?
(04)
主管大哥的經歷,道破了人際交流的特點。
人際交流之所以難,難就難在這種交流,從你這里發出時或許是善意的,但到了對方那里,會有一個反轉。
我們可以把這個現象,稱為溝通反轉規律。
(05)
為什么溝通的訊息,抵達對方之后會反轉呢?
因為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我們的認知結構,呈現帝王式的。儼然以自己為宇宙中心,對接收到的資訊重構。
就以前面那位請客的二貨來說,他一共只說了三句話:
該來的沒來。
不該走的又走了。
我又沒說他倆。
這三句的前兩句,都沒有主語,這種句式抵達對方,被對方自我代入,必然做出敵意性解讀。
第三句話沒有歧義,但卻是十足十的排他性攻擊。說這個二貨不會說話,只是客套,事實上這個人精擅傷害性語句,每句話都精準無誤的戮到你的心窩子上。若說他不是故意的,很難讓人信服。
(06)
再來看那位主管大哥,也是位粗線條人士,他自己明明有胃病,卻不事先準備藥物,隨意驅使別人,無憑無據的認為“合作很愉快”。
當他感覺“雙方合作很愉快”時,對方已經感覺到暗夜無邊,活不下去了。
他認為的友情,在對方那里意味著權力與強制。
他認為的幫忙,在對方那里意味著盤剝與壓榨。
只是因為這位大哥人品并無大的瑕疵,對方抓不到把柄,才毫無理性的瞎投訴。如果他人品有問題,就會為這件小事兒,付出極大代價。
有些朋友就是這樣,總是點背,時運不濟。就是因為他自以為與人為善,實則已被人恨到牙根發癢。
(07)
人類慣用的語言,有三種:
第一種,是顯性攻擊性語言。
惡意滿滿且帶著明顯傷害意圖,即便抵達對方接收端,也不會被反轉。
奇葩投稿的兄臺,對女質檢員進行了連珠炮般的惡意攻擊,長得像個男人,男友騙她的錢——人家約會又不會帶上你,你憑什么斷言男友騙了她的錢?說她男友帶女工去約會,說這番話的目的,就是想要對方心里不舒服。
他攻擊了對方,對方當然會還擊。
但他對對方的還擊表示不能理解:我不過就是捅你兩刀,你為啥叫疼呀?
顯性攻擊者,普遍缺乏同理心。
拒絕站到對方的角度上來看問題,所以意識不到自己的惡意與惡毒。
人類更常用的第二種語言,叫隱性攻擊語言。
就是被大家切齒痛恨的“我是為你好”。
比如你是個老板,天天為產品的銷路操碎了心,天天與客戶周旋。我很關切的對你說:老兄,人生不止是事業,錢是賺不完的,你應該多陪陪家人……你鐵定當場炸了:用你廢話?老子也想立即帶全家去太平洋蛙泳,可老子這不是正處在奮斗階段嗎?我不陪客戶喝酒,你給我訂單呀?
隱性攻擊,有的是當事人認知不足,錯把現狀當問題,錯把傷害當關心。有的則是揣著明白裝糊涂,故意而為之。對于被攻擊的人而言,這兩者其實沒什么區別,懟回去是唯一的應對策略。
第三類語言,才是我們最需要的:
關心的語言,與鼓勵的語言。
(08)
哪類語言,才是真正的關心與鼓勵呢?
第一是傾聽。
在對方傾述時,保持安靜,傾聽對方的敘述。
一個人的問題,很可能是他的性格殘缺造成的,遭遇問題的人,往往他本身才是那個問題。越是這種情況,對方就越是支吾遮掩。比如一個遭遇家暴卻不肯逃離的女生,一定是在逃避成長責任,只因對自己不負責任,才故意讓自己陷入困境,你聽就是了,沒必要指著人家鼻頭說出來。
第二是眼神。
學會用充滿關愛的眼神看著對方。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如果你用眼神注視對方,就會激活對方心里的信任與傾述。
第三是語氣。
關愛的語氣,一定是溫和、平靜,低沉的。舉凡大吼大叫,多是激烈的攻訐。在人際交流中,語氣占到38%,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話沒問題,但語氣有問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態度不好。所以做人呢,好好說話,比說好話更重要。
第四是肢體語言。
擁抱,撫摸,拍拍對方的手背或后背。肢體語言,占了人類語言交流的55%。所以外國片影片中,主角動不動就擁抱,就是因為一個擁抱可以傳遞極復雜的關懷信息,這是語言所無法比擬的。
第五才是語言。
特指以對方為主體的同理心用語:我能為你做點什么?我說明白了沒有?您還有什么吩咐?聽你的。你說得太對了。我這輩子最開心的事兒,就是遇到了你。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您還需要什么?你這句話太深刻了……這類以對方為主體的表述,如果缺失了語氣與肢體語言的配合,就會顯得很虛,很假。這就是許多朋友在嘗試這類方式的溝通時,所遭遇到的最大困難。
古人說,人心換人心。說的就是一個對別人充滿善意的人,如果學會正確的交流方式,就能夠嬴得這個世界的溫暖與關愛。
(09)
我們對別人的一切關心,不過是關心我們自己。
我們的一切漠視與敵意,不過是在攻擊自己。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而今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我們的人際互動,正如同照鏡子,鏡子里映照出來的是我們的心,如果內心充滿污穢與惡意,我們決無可能在鏡子里看到其它的東西。除非我們明心見性,拂去認知上的污垢,以溫和的心情看待別人和世界,才有可能獲得良性的互動。
我們在人際交流中感受到的最大壓力,來自于我們對隱性攻擊語言的習慣性應用,或是錯誤的把現狀視為問題,或是把惡意的攻擊曲解為好意,正如同奇葩投稿的孩子,他無故攻擊別人,卻對對方的反制不能理解,其原因正是我們太過于缺乏同理心,不能夠從對方的角度上來看問題,感受不到自己的刀,沒入對方腹中時的傷痛,卻一味的抱怨對方的痛苦悲鳴,吵到了自己。
一定要從這種低級的認知中走出來,當我們認識到我們在這世界上所遭受到的傷害,有相當部分正是來自于我們自己,這時候改變的意識就覺醒了。一旦改變開始,我們距離財富與認知的自由,也就不遠了。
這個二貨,真的不會說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