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問我,如果一個人在一家銀行有100萬元存款,當他去世以后,銀行會主動通知存款人家屬嗎?我肯定地告訴他:不會。
朋友又接著質疑:存款人去世以后,銀行為什么就不能通知存款人家屬來取款呢?是否銀行想占有這筆錢呢?我告訴他:銀行不會占有這筆錢。
今年4月13日一則新聞上了熱搜,據河南某媒體報道,浙江某銀行一客戶經理求助稱,近期整理信息時,發現1筆七位數存款活期存了5年,一直沒有動過。對方信息是位河南籍老人,手機號為空號,希望幫忙聯系當地核實老人情況。之所以上了熱搜,是因為大家覺得這家銀行太負責了、太靠譜了。但這樣做真的符合規定嗎?可能并不恰當,原因在于銀行這樣做可能泄露了存款人的存款秘密,有可能會造成存款人的存款損失,這也是非常大的風險的。
首先,存款人去世以后,銀行為什么不能通知存款人家屬?
很多人對去世的親屬是否在銀行有存款、存款多少非常苦惱,就是因為根本無法知道在哪家銀行有存款?存款多少?因此,質疑銀行為什么就不能通知存款人的親屬呢?
實際上,這里既有法律問題,也有行業監管難題,還存在家庭財產界定和糾紛的難題。
一是我國的第一部儲蓄存款條例就明確規定,銀行存款是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為存款人保密。因此,銀行為存款人保密是法律對銀行的規定,這也是為了確保銀行存款人的存款安全。如果銀行把存款人有多少存款到處說,即使跟存款人的親戚朋友說,是不是也違法了?
二是銀行根本無法知道哪個存款人去世了?銀行既沒有跟公安局聯網及時查詢存款人的戶口銷戶信息,也沒有跟街道辦聯網關注存款人的死亡信息,所以,銀行不可能經常去了解存款人是否去世了?因此,也就不能對去世人員的存款通知家屬。
三是銀行既沒有存款人的家屬聯系方式,因此無法直接聯系存款人的親屬,同時也不能聯系存款人的親屬,因為很多存款人可能并不希望自己的親屬知道自己有多少存款,一旦你通知了存款人親屬,可能會導致家庭財務的糾紛或者導致存款人陷入被動。這就是銀行不能通知存款人親屬的原因。
其次,目前存款去世后親屬了解存款信息和提取存款存在的難點
目前,存款人去世家屬要提取存款人在銀行的存款是非常困難的,難點在于兩點:
一是存款人家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親屬是否在銀行有存款?因此,只能通過尋求專業機構或律師的幫助,以輔助查詢和處理遺產;或者通過法院的查詢函到銀行進行查詢,當然可能需要支付一定的查詢費用。
二是存款人親屬知道存款人在哪家銀行有存款,可以帶上存款人的身份證和代理人的身份證去銀行查看,若有存款,可以憑密碼和身份證支取,若不知道密碼,則要去公證處辦理公證書,拿到公證書后才能查詢或者支取存款。
三是現實中要查詢和辦理取款可能比較麻煩,并不是拿著戶口本或身份證就能去銀行把這一百萬取回來。很多人覺得非常麻煩,先要有能夠證明父子關系的證明,然后要證明親屬是去世存款人存款的繼承人,然后才能取出存款,但這個唯一、合法的繼承人是比較麻煩的,要所有的繼承人放棄繼承權或者授權辦理存款才行,這一關才是最麻煩的。甚至需要公證、法院判決等合法性文件。有報道,河南一男子其父親突然離世,然后去銀行取父親的存款,銀行讓他證明父子關系(即人們常說的你爸是你爸)。這名男子去派出所打印了之前的戶口證明,又去村里開具了父子證明,但是仍被銀行拒絕取款,因為缺少繼承證明和公證。
其三,如果在親屬去世以后順利地提取銀行存款呢?最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老年人在銀行有存款是正常的,但是存款人去世以后如何順利地取出銀行存款呢?這里有幾點建議:
一是老人生前應該提前將自己的存款存折、銀行卡以及密碼等存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在自己去世以后,自己的親屬和子女能夠順利找到并根據存折、銀行卡和密碼及時取款,這一點非常重要,可以免除查詢、取款的麻煩。
二是一些老年人可以開通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存款人去世以后可以通過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以及密碼進行直接轉賬,也將避免去銀行輸業務的麻煩。
三是盡可能地使用銀行卡,并讓自己的一個親屬知道自己的密碼,去世以后可以通過密碼在自助銀行取款機上取款。這對一些小金額的存款非常有效。
四是定期存款要到期以后才能取款,定期理財也需要到期以后贖回才能取款,這一點也必須明白。
五是近年來對親屬去世后取款進行了手續簡化。根據相關部門發布的《關于簡化提取已故存款人小額存款相關事宜的通知》,存款人在去世后在一家銀行存款不超過1萬元的第一順序繼承人,拿著相關證件無需辦理公證可直接取款;在1萬元到5萬元之間憑已故存款人的死亡證明和親屬關系的文件直接去銀行取款。這對存款人存款在五萬元以下非常便利。
六是對于部分老人來說,可以在子女手機上辦理手機銀行,雖然平時并不使用,但一旦遇到緊急情況、老人去世等后子女可以在手機銀行上進行操作,簡化了很多手續,特別是大額存款。
銀行存款涉及到千家萬戶的財產安全,是一個政策性、法律性、家庭情況非常強、又非常復雜的問題,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簡單,一旦被親屬冒領存款、存款人的親屬知道了存款人的存款等,可能都會引發家庭的財產糾紛甚至財務官司,并不是通知與否那么簡單,我們要做的可能就是合理地處理好家庭存款的信息安全和取款安全的協調難題。(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