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已經成為大眾的財產管理方式,著名的那句: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似乎已經深入大眾心里。因此,理財并不是大家反感的財產管理方式,恰恰相反已經成為大眾管理資產的重要方式。
但是理財卻并不是老百姓資產管理的唯一方式,仍然會有很多人進行存款或者其它資產管理方式,而所有的人都不會把資金全部購買理財產品,一定還會保留一部分資金用于日常生活、應急需要和存款保證等。
以前經常聽說有的人去銀行存款被忽悠成購買了理財,總是不以為然。但現實中卻仍然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雖然后來監管要求客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進行風險評估、要有購買理財產品承諾書并全程進行錄像,但是本來去存款卻變成了購買理財的情況仍然不可避免會發生。
去銀行存款時被忽悠成了購買理財產品,有的可能確實是在完全沒有弄清楚存款和理財的區別的時候被工作人員忽悠就糊里糊涂地購買了理財;不可否認也有的存款人面對銀行大堂經理或者柜臺人員的推薦實在不好拒絕而購買了理財產品;有的可能是面對銀行人員推薦的理財產品高預期收益而動心,因此,去存款購買了理財有多種多樣的原因,并不一定是欺騙。
那么,去存錢時被忽悠購買了理財會不會就成為死錢呢?如何防止理財產品購買時的各種坑呢?
首先,如果這里的存款變理財里的死錢指的是死期即定期的概念,那么應該是明確的。所以,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考慮理財期限的問題,不要將日常急用的錢用于購買理財產品。
有的人將死期存款、或者定期的理財看作是死錢,這是一種民間的叫法,死錢就是不能隨時支取的錢,隨時可以支用的錢叫活錢。由于理財產品都有一定的期限,在這個期限內當然不能隨時支取,那么一旦購買了理財產品資金肯定就變成了死錢,即不到期是不能支取的,在這一意義上理財產品與定期存款是一樣的。當然,現在一些銀行可以將未到期的理財產品進行轉讓提前變現,但是會損失一部分利息。因此,如果你的錢有使用的計劃安排,一定要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考慮理財產品的期限,這一點一定要十分注意。
其次,如果這里的死錢指的是完全虧損掉,那么卻也未必會如此。但是購買理財產品確實要考慮有一定的風險性,畢竟理財產品是不保本不保息的。
大家現在都知道所有的理財產品都不是保本保息的,都是有風險的。就像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會有風險提示:理財有風險,購買需謹慎。因此,不僅預期收益不能全部實現是可能的,即使本金有一些損失也是有可能的。因此,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出現損失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要說本金完全虧損掉成為死錢則未必會。從目前的情況看,大部分的銀行理財產品是可以實現預期收益的,損失收益是有的,但是損失本金的比較少,即使將來會有一些理財產品出現本金損失也不會全部虧損掉。但是,畢竟購買理財產品可能會有一些本金損失,所以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有風險準備。
最后還是要提醒一句,理財產品畢竟不是存款,所以每一個人在存款或者理財產品購買時一定要想清楚,你到底是要存款還是要購買理財產品?要真正想清楚了再做決策。(作者:麒鑒,財經金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