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古代屬于消渴的范疇,歷代醫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形成了很多醫學論著,其中《名醫類案》是明代醫學家江瑾及其子江應元、江應宿編撰而成的一本古醫籍,該書收集了大量明代以前著名醫家的驗案,既是明以前醫學家臨床經驗的總結,也是中醫理論結合治療實踐的精華。今天我們從書中記載的治療方案和驗案,探求消渴病診治思路,用藥規律和治療特色。
1、腎精虧虛理論
《名醫類案·消渴》載: “蓋渴多是腎之真水不足致然”“消渴、消中,皆脾衰而腎敗……腎液不上溯,乃成此疾。”此觀點認為消渴病的病機之一是腎精虧虛,《臨證指南醫案·三消》載: “渴飲頻饑,溲溺渾濁,此屬腎消。陰精內耗,陽氣上燔,舌碎絳赤,乃陰不上承。”又有房勞過度,恣情縱欲,腎中精氣虧損,虛火內生,灼傷陰津,燥熱內生,或腎氣不充五臟、溫化水液,均可導致消渴病。直到現在,很多中醫醫師都認為腎精虧虛與消渴病關系密切。
2、脾氣虧虛
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又脾主運化。若脾氣虧虛,化源不足,或運化失司,升清不足,津液無法四布,則可引發消渴?!鹅`樞·本臟》載: “脾脆則善病消癉”,劉河間認為: “消渴者土濕之氣衰也”,《東垣十書》 載: “脾氣不足,則津液不能升,故口渴欲飲”。因此,各種原因引起的脾氣虧虛可以導致運化失司,升清不足,津液無法上承四布,引發消渴,或脾氣虧虛,內生濕熱,灼傷脾陰,損耗津液,從而導致消渴病的發生。
3、燥熱氣盛
燥為陽邪,其性干澀,易傷津液,津液不足,則煩渴引飲?!睹t類案·消渴》記載了一個案例 “李東垣治順德安撫張耘夫,年四十余,病消渴,舌上赤裂,飲水無度,小便數多。李曰: 消之為病,燥熱之氣勝也?!贝送?,劉完素在《三消論》中總結消渴病機為: “燥熱太甚……,而水液不能泄,浸潤于外,榮養百骸,故腸胃之外,燥熱太甚,雖復多飲于中,終不能浸潤于外,故渴不止。小便多出者,為其多飲,不能滲泄于腸胃之外……消渴之證,乃腸胃之外燥熱。”這些理論都認為燥熱氣盛與消渴病關系密切。
4、肺熱陰傷
《臨證指南醫案·三消》載: “三消一證,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越陰虧陽亢,津涸熱 淫而已?!狈沃餍l肅降,為水之上源,主治節,朝百脈,能將脾所轉輸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如果肺之陰液不足,則輸布無源,導致消渴。
補腎填精法
該法主要用于治療因腎精虧虛導致命門火衰,津液化源不足,或因房勞過度導致腎精虧虛,虛火內生,耗傷津液引起的消渴病。
清燥瀉熱法
該法主要用于治療因燥熱之邪傷津耗液,或燥邪化火,灼傷津液,導致氣津兩傷而引起的消渴病。癥見口干舌燥,煩渴飲冷,心煩口苦,多食。
健脾益氣法
該法主要用于治療因脾氣虧虛導致運化失司,升清不足,津液無法上承四布,或脾氣虧虛,內生濕熱,損耗津液引起的消渴病。
滋水清金法
該法主要用于治療因肺陰不足或肺熱太盛導致肺失宣降,治節失職,水谷精微布散不足而引起的消渴病。
通過對《名醫類案》中消渴病案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代醫家在消渴病治療上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開拓了消渴病治療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