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空間的浩瀚,恒星和行星尺度上的巨大差異,自身發光和不發光,讓我們發現一顆系外行星都非常困難,多數時候不得不通過凌星的方法,間接探知系外行星的存在,更不用說發現一顆系外行星的“月亮”了。基于對地球,以及太陽系木星、土星等其它星球的觀察,我們可以很方便地認識到,行星的衛星應該俯拾皆是,但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在為太陽系是否存在第九和第十行星而爭論不休,概因行星自身不發光,尺寸又小,在遙遠的距離上很難觀察到。
科學家們創建了一個“搜索開普勒系外月亮”的項目,多年來一直依靠計算機的強大計算能力,分析開普勒望遠鏡巡天的凌星數據,試圖找到系外行星的衛星。近日,這一搜索終于結出了碩果,科學家們相信已經發現了第一顆系外“月亮”的證據,這顆名叫開普勒1625b的行星遠在4000光年外,圍繞一顆G型恒星運轉,而它自己周圍,則很可能有一顆海王星大小和質量的月亮,研究人員已經給它取了一個綽號叫“Neptmoon”。
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亞歷克斯·泰奇和亞歷克斯·考普意識到,在行星凌日過程中,出現在行星前面或后面的第二次小的光度下調,或許會揭示行星月亮的存在。他們分析了284顆可能存在“月亮”的地外星系,在開普勒1625b三次過境其母恒星期間,都探測到了有希望的信號,這讓他們強烈懷疑自己已經找到了第一顆系外月亮。
不過科學是嚴謹的,為了證明開普勒1625b確實存在自己的月亮,必須依靠更準確的數據,科學家們已經準備在10月29日,行星再一次凌日時,使用哈勃望遠鏡進行觀測。開普勒1625b究竟有沒有月亮,或許到時候就可以見分曉了。
由于這顆月亮很大,一些科學家已經在幻想它的宜居環境了,看起來我們對地球的信心似乎已經嚴重不足,非得去遙遠的地方尋找人類的第二家園。不過既然它和海王星大小質量都差不多,至少我們這樣的有機體是消受不起的,更何況遠在4000光年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