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面、包餡、涂糖油、烤貼、起餅……半個小時左右,一桶爐33個燒餅就烤制好了。64歲的李秀廣在案板和桶爐前忙活一天,可以賣出近300個燒餅。
作為縉云首批燒餅大師之一,幾年前他被高薪聘請到當地一個景區烤制燒餅,35萬的年薪曾經轟動一時。
在浙江省縉云縣,像李秀廣這樣的燒餅師傅有1萬多名,雖說35萬這樣的高薪并不很多,但靠賣燒餅發家致富、購置房車的真不少。一些燒餅師傅不僅把燒餅店開出省會,還一路開出省界、開出國門。在當地文化陳列館里懸掛的一張世界地圖上,大大小小的紅點遍布六大洲,記錄了這個鄉土小吃的開疆拓土之路。據當地有關部門統計,縉云燒餅去年營業額達18億元人民幣。
縉,赤色之帛。縉云,意為彤云彩霞繚繞之地。但面對“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現實,千百年來不少縉云人為謀生計,挑起餅桶遠赴他鄉。但如今,土得掉渣的鄉土小吃,早已成為聲名遠揚的美食,“燒餅師傅”也早已不再“灰頭土臉”,而搖身一變為“體面”“小康”的代名詞。小燒餅成大產業,支點正在于當地政府抓準了農村實用人才這個鑰匙,以培訓為切入口,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型,如此一來盤活了產業,提振了鄉村經濟,也改變了農民的經濟和精神面貌。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人才聚,產業才旺,也才能實現富民增收。實現人才振興,既要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鄉村的人留得住,也要讓愿意強本領、闖天地的農民有機會、有舞臺。不少農民不怕苦不怕累,但苦于沒技術、沒門路,家門口沒有可以承載他們小康夢想的產業,追不上時代發展的列車。縉云縣結合當地實際,打造“燒餅師傅人才培育工程”,積極培育農村實用人才,不斷壯大農村人才隊伍。
打造燒餅師傅培訓基地,全縣域所有村民免費參加培訓;邀請一線大師回鄉傳授烤餅技藝,自行開發接地氣的全套課程;建立燒餅師傅就業指導中心和相關微信群……“燒餅師傅”工程,無不圍繞一個“實”字。建立從初級到高級的人才晉升機制,并將晉升納入職業資格證書渠道,為燒餅師傅就業提供保障;出臺資金補助政策,激發燒餅師傅的創業動力、創造活力,“燒餅師傅”的諸多制度安排,均瞄準一個“用”字。
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透露,在參加過培訓的1萬多名燒餅師傅中,有近6成的村民在燒餅行業大展身手,初級師傅的月薪至少4000元,還催生了“燒餅師傅經紀人”這一新職業。“燒餅師傅”群體的日漸龐大推動燒餅行業快速發展,并同步帶動了桶爐、菜干制造等上游產業的復蘇。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和產業潛力的不斷增強,吸引數量更多、水平更高、背景更多元的人才加入燒餅行業。據了解,同為縉云燒餅首批大師的呂杰飛已經準備傳棒給他的兒子,新一代人將講出一個關于燒餅的新故事。
客觀地說,在一個追求講好故事的背景中,“燒餅師傅”的故事多少顯得有些過于樸素平實。沒有高大上的概念和復雜的設計,沒有起伏的劇情和吸睛的噱頭,但有的是,真正從縣情出發,從農民出發,從長遠出發,扎扎實實培養農村實用人才,穩穩當當幫助這些實用人才就業和創業,步步為營推動產業振興。
一個燒餅18億,縉云用了5年時間。這對于奮力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不少地方來說,是個好消息。“燒餅師傅”的模式并不難復制和借鑒,但要做到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讓農村群體成為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因地制宜激發人才創造活力,仍需各地治理者進行更多思考,付出更多努力。(作者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