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1、什么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2、脈管炎的病因 3、脈管炎典型癥狀 4、脈管炎的分期 5、脈管炎的病理 6、脈管炎的檢查 7、脈管炎的診斷 8、脈管炎的西醫治療 9、脈管炎的預后護理 10、脈管炎患者的飲食 11、脈管炎的中醫理論 12、脈管疏通湯治療脈管炎
什么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簡稱脈管炎,是慢性復發性中、小動脈和靜脈的節段性炎癥性疾病。典型表現為間歇性跛行、休息痛及游走性血栓性靜脈炎。該病主要侵犯肢體,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動脈及其伴行的靜脈和皮膚淺靜脈,受累血管呈現血管壁全層的非化膿性炎癥,管腔內有血栓形成,管腔呈現進行性狹窄以至完全閉塞,引起肢體缺血而產生疼痛,嚴重者肢端可發不易愈合的潰瘍及壞疽。
脈管炎的成因
①外因 吸煙與本病的發生密切相關。此外,寒冷刺激、慢性損傷、感染等也可誘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②內因 包括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調、遺傳易感性等。
脈管炎典型癥狀
疼痛是本病最突出的癥狀。病變早期,由于血管痙攣,血管壁和周圍組織神經末梢受到刺激而使患肢(趾、指)出現疼痛、針刺、燒灼、麻木等異常感覺。隨著病變進一步發展,肢體動脈狹窄逐漸加重,即出現缺血性疼痛。輕者行走一段路程以后,患肢足部或小腿脹痛,休息片刻疼痛即能緩解,再次行走后疼痛又會出現,這種現象稱為間歇性跛行。患肢呈現一時性或持續性蒼白、發紺、有灼熱及刺痛,病肢下垂時皮色變紅,上舉時變白,繼之足趾麻木,小腿肌肉疼痛,行走時激發,休息時消失;小腿部常發生淺表性靜脈炎和水腫。檢查時發現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間歇性跛行及雷諾現象、夜間疼痛加劇,足趾疼痛劇烈,皮膚發紺,進而趾端潰瘍或壞疽而發黑,逐漸向近心端蔓延。
脈管炎的分期
局部缺血期:早期階段,患肢麻木、發涼、怕冷、酸脹, 輕度間歇性跛行。查體可見患肢皮溫降低、色澤較蒼白,足背或脛后動脈搏動減弱,可反復出現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此期引起缺血性的功能性因素(痙攣)大于器質性因素(閉塞)。
營養障礙期:患肢除有上述等癥狀病日益加重外,間歇性跛行越來越明顯,無痛行走的間距越來越短,最后疼痛可轉為持續性靜息痛,夜間更為劇烈。皮膚溫度顯著下降,更顯蒼白或出現潮紅、紫斑。皮膚干燥、無汗,趾(指)甲增厚變形,小腿肌肉萎縮,足背和脛后動脈搏動消失失。此期動脈已處于閉塞狀態,以器質變化為主摻雜一些功能性因素,肢體依靠側支循環保持存活,腰交感神經阻滯后仍可出現皮溫增高。
壞疽期:此期動脈完全閉塞,側支循環不能保證趾(指)存活。癥狀越發加重,患肢趾(指)端發黑、干癟、干性壞疽、潰瘍形成。如并發感染,可變為濕性壞疽,疼痛程度更見劇烈,迫使患者日夜屈膝撫足而坐。
濕性壞疽加上這種體位,可使患肢出現腫脹,并發感染后嚴重者可出現高熱、畏寒、寒戰、煩躁不安等毒血癥癥狀。還可根據壞疽范圍將壞疽期分為三級:I級壞疽限于足趾,II級壞疽上界在跖趾關節以下,III級壞疽上界在足跟或足跟以上。
脈管炎的病理
病理改變的特點是血管全層非化膿性炎癥,管壁結構仍然完整。病變呈節段性,節段之間有內膜正常的管壁。病變血管有廣泛內皮細胞增生和全層成纖維細胞增生及淋巴細胞浸潤。早期即有血栓形成,血栓內含有許多內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后期血栓機化并伴細小的再管化。病變后期,動脈周圍廣泛纖維化,常包繞靜脈和神經形成纖維索條。受累靜脈的病理變化與動脈相似。血管壁的交感神經可發生神經周圍炎,神經退行性變和纖維化。血管閉塞的同時,雖可逐漸建立側支循環,但常不足以代償。
脈管炎的檢查
皮膚溫度測定 在一定室溫(15-25℃)條件下,肢體溫度較對側相應部位下降2℃以上,表示該側肢體血供不足。
紅外線熱象圖 紅外線熱象儀能探測到肢體表面輻射的紅外線,并轉換成熱象圖。同時,可用數字表示各采樣點的溫度。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肢體紅外線熱象圖可顯示患肢缺血部位輝度較暗,出現異常的"冷區"。
節段性測壓和應激試驗 節段性測壓可了解肢體各節段的動脈收縮壓。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常表現為患肢腘動脈或肱動脈以下血壓降低。如病變僅限于下肢,踝/肱指數(正常值≥1)可反映患肢缺血的嚴重程度。節段性測壓正常者,可采用應激試驗,如運動試驗、反應性充血試驗,早期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應激試驗后踝壓明顯下降,踝壓恢復時間延長。
脈波描記 采用多普勒血流流速儀和各種容積描記儀均可描記肢體各節段的動脈波形。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患肢遠端動脈波形常表現為單向波,波幅低平,波峰低鈍。病變嚴重時動脈波形呈一直線。
動脈造影 動脈造影可明確動脈閉塞的部位、范圍、性質和程度,并可了解患肢測支循環建立情況。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造影的典型表現為中小動脈節段性閉塞,而在病變的動脈之間,可見管壁光滑的正常動脈。此外,常可顯示許多細小的側支血管。由于動脈造影為創傷性檢查方法,可引起動脈痙攣和血管內皮損傷,加重肢體缺血,一般不作為本病的常規檢查方法。
脈管炎的診斷
根據患者肢體有發作性疼痛、間歇性跛行、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伴游走性表淺靜脈炎者即可診斷。
脈管炎的治療
西醫治療:
一、血管擴張藥 應用血管舒張藥物,可緩解血管痙攣和促進側支循環。常用的血管擴張藥有:
1、妥拉蘇林 2、罌粟堿 3、煙酸 4、硫酸鎂
5、其它 如酚妥拉明、苯芐胺、芐丙酚胺和丁酚胺等皆可選用。
二、低分子右旋糖酐 潰瘍壞疽繼發感染時不宜使用,以免引起炎癥擴散。
三、去纖維蛋白治療
四、前列腺素E1(PGE1)
物理療法 1、超聲波 2、肢體負壓與正負壓交替療法 3、高壓氧
手術療法 1、腰交感神經節切除 2、動脈血栓內膜剝除術 3、動脈旁路移植 4、大網膜移植術 5、肢體靜脈動脈化 6、截肢術
脈管炎的預后護理
脈管炎很少累及肢體以外的血管,及時治療預后較好。但經治療病情繼續惡化或截肢者,預后差。忌煙酒,因煙草中尼古丁可引起血管痙攣,加重組織缺血。注意患肢保暖,并保持干燥,避免寒冷潮濕刺激,以免引起血管痙攣,加重肢體缺血缺氧。但也不可局部熱敷,以免增加局部氧的消耗,脈管炎的飲食加重組織缺血。
脈管炎患者的飲食
宜吃些清淡平性滋補、低熱量、低脂肪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在緩解期,飲食通常以補益肺、脾、腎為主,不宜進食鯉魚、蝦、蟹、生雞等“發物”。在急性感染期,飲食宜清淡富含營養,應戒辛辣、燥熱之品。
脈管炎的中醫理論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血管性疾患,常見于男性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多由于交感神經功能紊亂,肢體中小動脈發生痙攣,引起組織缺氧缺血,肢冷劇痛,最后肢端焦黑、壞死、指趾節脫落等,多發于下肢。而現在發于手指患者也多,涼、麻、疼痛、壞死,初起患者也有當手癬、腳氣治療而延誤時機。如《外科啟玄》脫疽記載:“是足之大趾次趾或足潰而脫,故名脫疽,是脾經積毒下注而然,……若色紫黑者急斬去之,如黑上至踝骨不治”。又如《外科正宗》脫疽論記載:“夫疽者,外腐而壞也,此因平者厚味高梁,熏蒸臟腑,丹石補藥,銷鑠腎水,房勞過度,氣竭精傷”,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故手足乃五臟之枝干,瘡之初生,形如栗米、頭便一點黃泡,其皮猶如煮熟紅棗,黑氣浸浸、相傳五指,傳遍上至腳面,其疼如湯潑火燃,其形則骨枯筋縮、其穢異香難解,其命仙方難醫也”。故要早發現涼、麻、疼、四肢不適,及早就醫是完全可以醫好的。此病多因脾腎兩虛,陽氣不足,氣血不充,外受寒濕,以致氣滯血凝,經絡阻隔,氣血不能濡養四末發為脫疽。患肢發涼、發麻、皮膚蒼白,有時抽疼、指趾甲增厚,粗糙而脆、反復發作或日久局部皮膚發紫暗色或因缺血、缺氧、皮膚則變焦黑、壞死等。
特效驗方脈管疏通湯治療脈管炎
脈管疏通湯儒醫同源、傳承千年中醫精粹孔氏疑難病特效驗方,由北京賢德堂國際醫學院中國疑難病專家精心研制,專治疑難雜癥脈管炎,具有安全、有效,愈后不復發的特點。
脈管疏通湯組方
由 茜草 丹參 地鱉 王不留行 木瓜 薏苡仁 清風藤 川牛膝 黃柏
黃芪 黨參 茯苓 熟地 肉桂 姜炭 甘草 麻黃等數十味中藥材組成。
脈管疏通湯功效 溫經散寒 清熱利濕 補氣活血
針對脈管炎患者主要病機及痛疼癥狀,精選30多味綠色純中藥道地藥材,溫經補血散寒利濕。中醫理論認為不通則痛,痛則不通,脈管炎患者經脈閉塞,氣血不通,營養精微不能儒養,故而疼痛難忍,徹夜不寧。針對病機用藥,內服外用,標本兼治。
本文部分資料摘自《脈管疏通湯》《外科啟玄》《外科正宗》《傷寒論》《黃帝內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