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經常作為我們銀行從業人在日常營銷中的口頭禪。
理財的概念,實在是太寬太泛,涉及的領域又雜又多,但我想,跟老百姓關系最貼切的理財方式仍當屬銀行系理財。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聊聊我知道的相關信息,姑且當作流水賬或者茶余飯后的談資吧。(以下的角度均從作者本人的理解和銀行系出發,僅代表作者本人的個人觀點,不能以偏概全的去理解,若存在誤導性行為,請告知,我將修正)
1、理財經理或理財營銷人員的專業性。在銀行內部的營銷序列內,產品的發布是自上而下,從后臺產品部門到一線營銷崗位。產品的定位、相關收益、宣傳方式和宣傳文案、宣傳工具等基本也是統一的,所以當你看到你的朋友圈出現文案類似的理財產品或用以證明專業度的自媒體工具時,請不要訝異,因為一線的營銷人員,他們除了無奈,更多的是不專業,沒法對產品特點進行區分,沒法體現自己的觀點,更多的只是借用一些自媒體工具或他人之說來豐富自己朋友圈的專業度,用以證明你來找我買理財的話,大可放心。
再者,一線營銷人員——也就是客戶經理、理財經理、甚至于柜員崗位,因為有行內任務指標的壓力,即便不懂也要營銷。這里并不是說他們都不專業,但是你可以問問他們基本的知識,比如凈值產品、比如基金產品的投資方式(除了定投、定額)還有啥,全年的市場主線是啥,黃金的K線圖怎么看,哪里是支撐,哪里是壓力,哪里可以做差價,哪里趨勢破可以先離開等等。。。很多人是不清楚的。一方面礙于日常工作已經很忙了,沒法去研究,也不想去研究,因為即便去真的研究了很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懂;一方面行內規定,某些崗位不能炒股,這是出于風險考慮,但是試問,K線圖最基本的學習途徑就是股票市場,而基金、黃金、甚至于凈值型產品,哪個不需要用到K線圖。在與專業客戶交流的時候,如果自身都不懂不專業,如何讓客戶去信任你并把錢交給你。
所以,無奈的是,只能上行下效的統一文案,你發啥我發啥,上面對市場的解讀是啥我就說啥,反正只要理財能賣出去,任務能完成就行。(這只是說我親身經歷的身邊情況,不代表他行從業者也這樣,也不代表我所在的全行都這樣,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還有一些高級的貴賓理財經理是專業的)
2、理財產品的種類。銀行系的理財產品太多了,很豐富。從最基礎的定期存款、通知存款、活期寶(像某付寶的余某寶,這就是一種凈值型理財)、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貨幣型理財、基金理財(這里又分很多種類)、黃金(紙黃金)白銀等期貨。。。(這里不談保險類理財,我有偏見,只能兩個字概括,LJ,保險的作用就是對標的安全進行保障保險,理毛線才,很多從業者或代理從業人員都可勁的忽悠)。還有他行代銷產品(基本大同小異,基本是本地沒有那家銀行,而代銷的產品收益較高,門檻也高,不會對本行產品有沖突,能彌補產品種類缺陷,還能賺點中間業務收入)
基本人群購買的種類也比較固定。
比如貨幣型理財產品、包括大額存款和結構性存款,購買人大多是年紀較大的客戶,他們對收益的追求是穩中有賺。
基金產品,這類型的客戶一般是年輕人,上班族,他們追求具備一定風險的投資行為,又因為不夠專業,選擇相信銀行理財經理的推薦。
黃金白銀,這類屬于專業門檻較高的理財品種,一般具備營銷資格的理財經理會比較專業,而購買人群屬性是收入較高且較為穩定的。
3、理財收益或收益率。
自發文之日,銀行系的普遍性理財收益在3.7%-3.8%左右,相較去年是偏低的。但是這類的理財最大的特點就是穩,基本都能達到預期收益,雖然規定不能宣傳保本保息。
基金,這個···反正洗腦式的營銷語言就是定投,拋物線盈利,買的時間一定要長,等股市好了,你就盈利。。。如果你信了,那么你就入戲了。為啥主推基金,因為基金的費用高啊。
其他的就不說了,基本大同小異。
按我的百萬資金純用于配比,我選擇50W貨幣型理財產品,30W配置基金產品(這里是配置,不是傻瓜式定投,根據市場主線,吃波段),20W用于炒股。
這是我作為一名多年銀行從業者的理財觀,主觀態度很明顯,但都僅僅代表個人觀點,請不要放大,如果有讓你覺得不太舒服的請輕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