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想繼續聊聊脈診的,不過近日微信交流群里有網友提問,能不能說一說陰虛、陽虛到底如何辨別?所以今天就聊聊這個話題吧。不過這個話題很大,非常大,上到陰陽五行,下到寒熱沉浮,其實都可以歸類到陰、陽的范疇里。
貧號才疏學淺,講的不一定都對,今天打算就大家常碰到的一些概念來聊一聊自己的想法,以后貧號也會在微信公眾號”仰望岐黃“里多發點這類感想!
自學中醫到現在,上到療病,下到養生,如果一些朋友讀了此文能對中醫、傳統多一點了解,在提升的道路上多一份幫助,那也算積德、造福了。
首先說,陰陽這個話題背景很大、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先看看下面這句話: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東西南北)、四象生八卦(乾,坤,坎,離,震,巽,艮,兌)、八卦生萬物。
看了是不是有點暈?不想提高認識的同學可以直接跳到下面講陰虛、陽虛的段落啦,不過,你不會真的想原地踏步吧?
上面這句話來源于道家思想,貧號在追求中醫的本源之際時,接觸并了解了一些道家思想,上面這句話貧號之前也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意思。時至今日,貧號覺得這句話對修為層次不同的人來說,理解也一定是不同的。
貧號的理解可能比較膚淺,這句話大致描述了道家對整個宇宙的演化認識,即:宇宙之初原本是空空也無的無極狀態,所謂物極必反,空到極致之后演變到了太極,太極就是整個世界原本是陰陽未分的、天地混沌的、大到極點的,就稱為太極。
之后,太極就演變到陰陽分離,也即太極生兩儀,陰和陽在這里就分開了,是對立的兩種狀態,由一變成了二,之后慢慢演化到四象、八卦乃至世間萬物,就更細分了,這里就不展開討論了,話題太大。
這是我們智慧的老祖宗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萬變不離其宗。
這里多扯一句,道家還有句話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里的一生二,貧號認為應該也就是太極化生成陰陽兩種狀態,從這里開始,天地分離,萬物始成。但是無論多復雜,演化規律都無法違背初始的陰陽法則。
扯了這么多陰陽的背景話題,其實是想表達一個意思就是陰、陽是兩種狀態,并不是人們狹隘理解的陰氣或陽氣;
如果說人的肉體、津液是陰的話,那運行于人體經絡內的各種無形之氣就可以理解成陽;
如果脈象沉是陰的話,那脈象浮就可以理解為陽;
如果肝血理解成陰的話,那厥陰肝氣就可以理解成陽;
如果月亮對我們的影響就是陰的話,那太陽對地球、人類的影響是陽;
把這個概念理清了,就不容易被一些養生專家各種陰陽理論忽悠了,其實本質沒那么復雜。
那么具體到人體上,人們常說的陰虛和陽虛是什么意思呢?貧號分別來講講平常生活中,大家經常能碰到的一些癥狀和病機。
陰虛的一些典型癥狀、現象:
手足心熱、午后潮熱、盜汗、口燥咽干、心煩失眠、頭暈耳鳴、舌紅少苔、脈數(快)、呼吸短促、怕熱、躁狂不安、渴喜冷飲、面色潮紅等癥。
常見有肺、心、胃、肝、腎陰虛。
大家可以看到,主要癥狀是以陽性癥狀為主,比如熱、燥、紅、快、促等字眼,一看上就讓人有種缺“陰”、多“陽”的感覺存在,貧號小時候語文經常不及格,可能表達的不妥,大家自行腦補。
而出現了這些”陽性“癥狀之后,人們往往喜歡弄點清熱的、清涼的東西或者藥材吃吃。就是因為陰性的制約力量不足,陰陽失衡,中醫治病講究的就是個平衡、順暢。
貧號理解的陰虛成因:
以貧號膚淺的經驗總結來看,一般陰虛的主要原因由于身體得過熱病,或者久病、或者誤治,傷了身體內的津液,導致陰津枯涸,不能滋潤臟腑、不能制陽而出現、引起的一系列證候。
說具體點,比如說肺陰虛,肺為嬌臟,如果之前被燥熱之邪所傷,發熱、久咳,出汗,又或者到了秋天比較干燥的時候,肺陰虛的癥狀就容易出現了,比如容易舌紅、聲音沙啞、口燥咽干、盜汗等,每個人耐受度和素質不同,體現的癥狀可能也不同,這個時候若是純粹的肺陰不足,就適合吃點滋陰補津的藥材,比如北沙參、麥冬、百合或者雪梨、銀耳等滋陰之物,成藥比如養陰清肺膏一類。
還有種說法是陰虛火旺,意思就是陰津不足導致無法制陽,這個時候陽是指臟腑之氣,失去了臟腑之陰的制約,導致氣出現了異常,出現了氣郁氣盛的癥狀,比如說肝陰虛,之前貧號在分析柴胡這味藥的藥氣作用和小柴胡湯之時聊到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貧號微信公眾號”仰望岐黃“查閱柴胡此文),肝血不足,則肝氣容易亢盛(氣為陽、血為陰),血不足,氣不暢達,則易氣郁化火,肝氣上沖過盛,容易引發頭暈、頭眩、脾氣暴躁等癥。
這個火其實是虛火,不是外來的實熱邪氣這種實火,實火主要是清熱排邪為主,虛火是因為陰不足導致的陽不被制約,陽這里就是足厥陰肝氣,治療上建議采用滋陰補血為主(當歸、白芍),肝陰肝血一旦補上來,肝氣自然被制約,陰陽調和達到平衡狀態,虛火的癥狀也就容易消失了。
如果上來就像某些庸醫,一見到肝陽上亢、肝脈強盛,就趕緊重用寒涼、清熱、鎮壓之藥,容易損傷身體正氣,因為這畢竟不是真正的邪氣,可以根據癥狀適當配伍一點,但主要治療方案還是要以養陰、舒達肝氣為主,這才是治本,中藥同樣也可以分為治標治本的。
其他的像胃陰虛吃點玉竹、麥冬、山藥,心陰虛吃點丹參、天王補心丸,腎陰虛吃點六味地黃丸等等就不一一展開了。
提到陰虛,其實很多朋友理解的概念是腎陰虛,腎的確非常重要,人體的先天之本就藏于腎,而腎陰虛、腎精不足,就容易腦海失養,之前貧號公眾號“仰望岐黃”里發布過微信交流群中一位網友自己治愈的顱壓低的大病,其實貧號分析,病機還是在于腎精、腎陰損耗、不足(容易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失眠盜汗等),腎主骨生髓,腦也是髓的延伸,有興趣朋友可以關注貧號公眾號“仰望岐黃”查閱“九死一生,醫生放棄了你怎么辦”一文。
這里還有一點要提到,心火腎水,也就是水火兩極常常是互相影響的,比如說心陰虛的一些癥狀:心悸、失眠等,有時候是由于腎水不足導致的水不制火(五行理論)引起的,這時候如果純粹滋心陰,一旦停藥,癥狀就會反復,感覺沒治本,如果這個時候配合、甚至單獨服用點補腎陰的藥比如六味地黃丸,心的癥狀就消失了,是不是很奇妙?你說中醫看病簡單嗎?
羅嗦了這么多陰虛,下面講講陽虛,陽虛的一些典型癥狀:
畏寒肢冷、腰酸背疼、四肢不溫、面色蒼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脈沉微無力、舌淡而胖,或有齒痕等癥。
以貧號經驗看,陽虛主要是元氣、陽氣不足的癥狀,以氣不足的癥狀為主,畢竟是虛證,這里就先不探討考慮寒邪等外邪引起的類似實證了,大家經常聽到的陽虛主要是心陽虛、脾腎陽虛等。
比如說脾腎陽虛出現的肚子疼拉肚子、水濕泛濫、舌苔厚、有齒痕、腎陽虛容易受寒、腰酸背疼、甚至早泄陽痿,心陽虛的胸疼胸痹等,都和陽虛、元氣、正氣虛弱跑不了關系。
引起陽虛的原因也非常多,有先天不足、稟賦虛弱,也有后天的房室不節、腎氣虧損、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外感邪氣、表邪入里損傷臟腑等,尤其也容易出現在大病、久病之后,身體正氣已虛,又失于調養。
治療方法上,陽虛一般還是以溫陽散寒、祛除邪氣暢通經絡、扶養正氣為主,比如心陽虛的桂枝甘草湯,脾陽虛的附子理中丸,參苓白術散健脾祛濕,腎陽虛的金匱腎氣丸、真武湯等,藥物上一般是一些助陽、扶正、祛邪的藥物,比如附子、桂枝、白術、干姜、茯苓等,需要根據具體的辯證來看。
說到這里,大家可能初步對陰虛陽虛的概念和一些典型癥狀有了一些了解,但可能細心的讀者也發現其實陰虛陽虛對經驗不足的初學者來說,有時候分的不是那么截然分明,可能會各有病癥、互相糾纏而顯得復雜難辨。
貧號舉例來說:由于久病導致的脾虛,出現水濕不化,舌苔白厚,齒痕多,這是應該是脾、腎陽虛的癥狀,但如果一直沒有正確治療,水濕日久之后形成痰濁,粘膩停滯,阻礙經絡、影響脾胃之氣,脾土工作不正常,又會導致肺金不正常,肺氣失利。
脾肺同屬太陰經,土又生金,所以聯系一定緊密一些,那么土氣不足導致金氣、肺氣不利、肺氣難降或者肺氣郁滯生火(虛),就容易導致肺竅鼻子出現干燥、干鼻屎多甚至流鼻血等一派肺陰虛生火(虛)之象,這個時候如果純粹用北沙參、麥冬等滋陰的藥物治療鼻子的不舒服,效果往往很差(這時舌苔往往容易由白厚變成黃厚,說明內郁化火,這里就是虛火),治本的方法還是在于健脾化痰濁水濕為主。
你看,這里脾是陽虛的癥狀,而到肺卻出現了陰虛的癥狀,是不是病機就顯得沒那么容易判斷了?所以如果你只對醫生說我有鼻炎,鼻子干燥,你讓醫生怎么開藥治療呢?到底是純粹的肺陰虛引起的還是脾虛引起的呢?有或者其他臟腑引起的呢?治法都是不同的。
正所謂中醫有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說法,就在這里,關鍵在于要會辯證,說白了就是要搞明白真正的病機在哪里,不然胡子眉毛一把抓,幾十味藥一起開,可能錢是賺了,病卻沒治好,耽誤的不僅是病人,甚至是耽誤了整個中醫的口碑,讓很多人覺得中醫是騙子,不科學,能治病全靠運氣,這才是造孽,造大孽。
另外,實際經驗來看,對于久病、雜病來說,往往是正氣已虛,津液不足的陰陽兩虛癥狀交雜在一起,比如腎氣不足,陰陽兩虛,又有盜汗、失眠、健忘,又經常腰酸、背疼、舌苔白厚等,身體機能比較低下,這都是長期的積累導致,治療起來比較復雜,很考驗中醫師的實際應用水平。
但是貧號認為,與其病了苦苦尋醫,不如在年輕的時候就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正確的養生態度,盡量少生病,治未病,這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正所謂上工治未病,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貧號公眾號開通了留言功能,各位朋友有興趣可以試試在此文最末留下您的想法交流。
今天羅嗦的真不少,感覺寫的也有點雜,有的地方也不一定好理解,貧號才疏學淺,表述的也不一定完全正確,歡迎各位關注貧號微信公眾號”仰望岐黃“交流。若大家覺得讀后有所收獲,就打賞點唄: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的朋友學習一下,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仰望岐黃
或
YangWangQiHuang
每天自學中醫,了解更多中醫實用知識,為自己、他人排憂解難、益壽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