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時劉備并沒有選擇水陸并進式協同推進,而是以他親率的陸軍為先鋒,水軍留在后方。而當時若是水軍與陸軍協同進發,恐怕陸遜則不會有偷襲的機會。由于陸遜明智的選擇堅守不出,蜀軍長時間沒有交戰,出現了身體和思想都懈怠且疲憊的情況,致使被吳軍偷襲后出現一戰即潰的現象。seo優化
夷陵地處長江中游,這里山高林密,具有天然的優勢,陸遜之所以退到夷陵,也有他自己的考慮:(1)夷陵地形復雜,易守難攻;(2)劉備的補給線被拉長,陸遜只需以逸待勞。如果劉備當初不在山林中駐扎連營,那么在夷陵地區劉備根本就沒有地方駐扎,而且當時正是夏天非常炎熱,劉備不可能駐扎到長江里。看過三國的應該都知道,曹魏最擅長的是騎兵,東吳最強的是水軍,而蜀漢最擅長的就是山地戰,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做了一個決定:放棄水上作戰、棄舟上岸。在岸上與陸遜打山地戰。
21歲的時候,孫權為將軍。兩人是相見恨晚,因需要被下放基層當海昌屯田都尉。當時匪盜多如牛毛,勢力最大的是會稽山的潘臨。魚肉鄉里十余年,官府屢次征剿他,都以他逃脫收場。也許是作惡太多,老天也無法容忍。陸遜了解情況后,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降服了暴虐無道的潘臨。久患匪盜的百姓,迎來了安居樂業的日子。東吳此時立足未穩,緊缺大量的人才幫襯。心懷家國的陸遜,將其舉薦給了孫權,委任他做定尉校威,管轄利浦的軍務!
作為后方糧草的督軍則是趙云,這是劉備后方支援的保證,只要趙云在,劉備糧草無虞,劉備就能在前方和陸遜對戰,再加上如果諸葛亮來援,以諸葛亮的作為,敗陸遜是可能的。但是諸葛亮在的話,最多至打敗陸遜,不會再讓劉備伐吳,一是仇人盡皆殺死,荊州控制權重回蜀國,此時發展才是重要的。二是曹魏很有可能趁虛而入,這對蜀國不利。三是劉備年老體邁,不易長期在線對戰。當然,劉備聽不聽是另一回事了。多數就算打敗陸遜結果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