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印度的一部電影《起跑線》可謂是收割了眾多家長的眼淚,大家都說“中國的教育之痛,既然是在印度電影中看到”,而今中國教育的殘酷性相信每個家長都深有體會,特別是現在的幼升小,小升初讓無數家長都操碎了心。
那么現在的幼升小有多可怕?還記得上海5歲神童簡歷嗎?每每看到都會心痛,幼兒園小班到中班,年閱讀量從100本上升至500本……每周寫三篇英語日記、做過20多本思維書。2歲接觸古詩,現已會上百首,3歲學游泳,4歲半學鋼琴。
通過實驗了解浮力、密度、磁力、重力,可謂文史哲史地生各科都有涉獵。其實北京上海都不算什么,來看看香港,可能就會有一絲安慰了。
在香港,兩件事不做就可以活得很瀟灑,一個是買房,一個是生孩子。其實現在在國內都一樣。
香港幼升小
香港的小朋友,想要讀書并非難事,難在家長們都想將自己的子女送入名校。100個小一學位,8000個學生報考,面試分為一、二、三輪,第一輪群面、第二輪單面,最后一輪校長親自出馬面試家長,交流教育觀點。
小一面試就是對孩子和家長的全方位考察,不僅是考知識、應變,甚至還考察家教、禮儀、談吐、涵養等等。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淘汰,歷時近大半年時間,才能有機會收到通知書踏進名校的大門。
這激烈程度,哪怕用高考來做比較都不為過。
可不要忘記,參加這小一面試戰的,是一群剛滿5歲的孩子。為了增加勝算,家長們通常不會“死磕”一間學校,而是采取“廣撒網”策略,報上10間甚至更多的學校,在幼兒園K2(中班)暑假準備升K3(大班)時,這場為期一年的升小戰就正式開始了。
為了贏人一步,早點起跑,家長們便一點點將起跑線提前,從K3推到K1,推到早教,甚至推到了子宮里、備孕時。
香港某小學入學題目
香港有一部關于幼升小學習的紀錄片《沒有起跑線》,這部紀錄片誕生一句經典的理論:“贏在子宮里”
片中今年27歲的小美,有一個一歲半的兒子,同時懷了二胎已經5個月。她在生第一個兒子的時候,毫無準備,僅僅采取放養的教育方式,結果到了兒子要申請幼兒園時候,才發現他已經落后同齡小孩一大截。
于是在第二胎的時候,Irene就要妹妹贏在子宮里啊!
除此之外,因為大兒子沒有幼稚園錄取,Irene在懷胎五個月的時候,就已經為女兒了解了家附近五六十所學前班幼稚園的情況,索取報名表。總之,Irene為孩子做足了一切準備。在采訪中,聽著她的計劃,老公笑容有點凝重:“我覺得小朋友這么小就要上學很慘”,但被Irene一頓猛烈反駁:“社會的趨勢就是這樣”。
香港很多小孩子,為了能上好學校,三四歲就已經沒有娛樂時間,同時上5-6個興趣班已經算少的。還有各種升學面試班,以各種考級拿證書為目標,還沒上小學功課就做到十點多。
你以為興趣班還只是鋼琴、跳舞和畫畫?他們從幼兒園就開始接觸編程。甚至是一個八歲的小朋友,已經可以獨立編寫手游程序,還是能放到網絡供人下載的那種。
片中有一位叫Tessa的小朋友。成績拔尖、會滑冰、會舞劍、樂器,甚至在美國夏令營千人選拔中進了前50。這樣的孩子放在哪兒都是出類拔萃了吧。可這樣,她自己卻覺得,這還不夠,還需要自己給自己壓力,原因是:別人都在學習,自己不進步就是退步了。
瘋狂的香港幼升小,上興趣班,也有鄙視鏈
“別和學彈琴、游泳的做朋友”
因為“豎琴、高爾夫、騎馬”才更高級??
網友A:
網友B:
回想影片中出現的這些小朋友,他們的父母總是為了贏在起跑線上不遺余力,只是這樣真的能夠保證他們贏在終點線么?可是誰又知道終點線在哪里呢?
既然沒有終點線,贏在起跑線又從何說起呢?
教育如同一場馬拉松。
起跑線重要,跑的過程更重要!
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改變自己,用自己追求夢想的激情,對生活的態度,來提高孩子對自己學業的熱愛。愿每個父母,都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平衡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
給孩子一些真正的童年,讓孩子更像孩子一樣的長大。因為注定絕大多數的人會落入平凡,如果能坦然接受這點,也許就不會這么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