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6月,國產科幻界動靜不小。seo外鏈建設偽原創在線如何快速收錄
先是《上海堡壘》舉行發布會,豪言“靠團隊拯救世界”。
緊接著“電視劇版《三體》即將開拍”的消息也很快刷屏。
而被無數次“狼來了”頻繁折磨的科幻迷們,已經快要對這些紛亂的消息喪失判斷力了。
前腳劇版《三體》的消息還在討論,后腳動畫版《三體》就已經提上了日程。
B站十周年活動現場,劉慈欣親自官宣——由B站、三體宇宙和制作方藝畫開天聯合出品的《三體》動畫化項目正式啟動。
并且將于下半年推出正式版PV。
誠然,今年春節檔一部《流浪地球》出現,以票房口碑雙贏的姿態給國產科幻電影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喊了四五年的“國產科幻電影元年”也再次被寄予厚望。
那么,《流浪地球》之后,誰能扛起“國產科幻電影”的大旗繼續開拓?
2019年又是否能成為真正的“國產科幻元年”?
今天小萬就從即將上映的《上海堡壘》講起,為大家捋一捋國產科幻電影的現狀。
《上海堡壘》
定檔8月9號的《上海堡壘》,是導演滕華濤的再一次轉型之作。
作為電視劇導演,他有風靡全國的《蝸居》《裸婚時代》等代表作。
轉型到大銀幕,他也以《失戀33天》這樣的爆款證明了自己“電影導演”的實力。
只是從電視劇到電影,滕導一直以細膩的情感表達見長,而這次的《上海堡壘》,則是“科幻電影”這樣一個全新的領域。
對此滕華濤導演的態度早在首次曝光《上海堡壘》籌備時就已表明:
“中國電影不能只有爆笑喜劇片,觀眾總有一天會看膩的。”
只是即使拍科幻片,滕華濤也很明智地選擇了一部適合自己路子的作品來改編。
《上海堡壘》改編自同名科幻小說,作者是江南。
沒錯,就是那個寫《九州·縹緲錄》《龍族》的“內陸幻想文學代表”江南。
也正因此,小說《上海堡壘》并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硬科幻作品,甚至被評價為“披著科幻皮的言情小說”。
除了末世戰爭等場面描寫,小說更著重刻畫大學生汪洋和女指揮官林瀾的情感走向,以及眾多人物的狀態、心理和情感刻畫。
這顯然能給滕華濤導演更多發揮長處的空間。
同時作為一部貼著“科幻/戰爭”標簽的電影作品,參與了電影編劇的原著作者江南表示:“電影里放大了故事中的戰爭元素,也保留了原著的‘魂’。”
從目前的物料來看,《上海堡壘》的改編確實聚焦于末世的戰斗場面,極具未來感的上海籠罩在外星母艦的陰影之下,視效部分的沖擊力很足。
地標建筑帶來的親切感與廢墟般的戰場帶來的可怖氣氛相交織,使得《上海堡壘》的期待值直線上升。
但電影顯然也有妥協之處:原著中的外星生物就替換成了預告片中的機甲生物。
對此導演滕華濤的回應是:“從特效難度上說,機甲比生物更可控一些。這是發展中的妥協。”
而在選角方面,鹿晗與舒淇的新鮮搭檔也成了電影的話題之一,至于最終成品如何,我們暑期見分曉。
《拓星者》
與宣傳得風生水起的《上海堡壘》相比,幾乎同時曝光的《拓星者》就有點慘了。
2016年立項,2017年開機。《流浪地球》開機的時候,《拓星者》已經殺青。
可惜現在《流浪地球》早已成了“科幻元年”的標桿,《上海堡壘》也即將接受觀眾檢驗,原定于2018年上映的《拓星者》卻沒了動靜。
這部標榜“硬科幻”的電影,是著名影評人、編劇張小北轉型導演的處女作。
中間為導演/編劇張小北
作為一個出了名的科幻迷,張小北雖然很早就聲稱要改編大劉的《球狀閃電》,但最終進入拍攝日程的,卻是這部改編自同名動漫的《拓星者》。
《拓星者》講述在遙遠的未來,一群人在外星荒漠中掙扎求生的故事。
顯然與模式戰爭等宏大場面相比,這一部的特效部分會簡單很多。
從目前曝光的物料來看,雖然有機甲、飛船內部、怪獸倒影等元素的出現,但更多還是像一場發生在沙漠身處的“俠客行”。
擔綱主角的宋洋和齊溪倒是有著很好的演技和口碑,但貼著“科幻”標簽,拍著動作片,《拓星者》的前景著實堪憂。
更何況在早期宣傳中,導演張小北還曾信誓旦旦表示要挑戰“太空歌劇、賽博朋克和廢土末日”這三種最難的類型。
到底“可”不“可”,我們……拭目以待吧。
《明日戰記》
對比來看,“平平無奇”古天樂倒是成了科幻迷們“最大的希望”。
《明日戰記》早在2015年就曝光過一款先行預告,那時的片名還叫做《矛盾戰爭》。
在這款預告片中,古仔化身機甲戰士,與外星生物展開硬碰硬的較量。
更重要的是,一開始古仔就宣布該片的特效都會由自家公司“天下一”制作,借以證明香港的特效已達國際水平。
為了這個目標,古仔甚至很早就開始做準備,收購了好幾家后期制作和特效化妝的公司。
等到2017年初正式開拍,古天樂+劉青云+劉嘉玲+張家輝的卡司更是吸睛無數。
作為“科幻大片”迷,這部《明日戰記》幾乎是古仔多年來的夢想。
雖然前期進展不是很順,導演人選也一直在變化,從最初的陳木勝,到后來的羅志良,導筒歸屬一直懸而未決。
最終《明日戰記》的導演確定為特效出身的吳炫輝,《風云2》《畫皮》《投名狀》等都是他的特效作品。
雖未定檔,但已經釋出兩款預告片的《明日戰記》,末日廢墟、機甲戰斗、外星生物都有模有樣。
4.5億投資的特效場面似乎已經能夠看出價值所在。
小萬只希望,全片的精華,不要都已經集中在預告片才好。
除了這三部動靜比較大的作品,打著“國產科幻片希望”旗號的片子不在少數。
2015年一大批科幻電影立項,“國產科幻第一人”大劉的作品版權也已經賣得七七八八。
比如前面提到張小北要改編的《球狀閃電》,當然還有雷聲大雨點小的《三體》影版和劇版。
以大劉《鄉村教師》為藍本拍出《瘋狂的外星人》的寧浩,也曾在2017年宣布壞猴子影業將打造“天宮計劃”,推出一系列科幻作品。
“國產科幻電影”這條路太難走,但幸好有《流浪地球》趟出了一條小路,讓我們看到了方向和希望。
雖然現階段的“國產科幻”困難重重,雖然對“元年”的期待一次次落空,雖然未來的道路仍有太多不確定。
但科幻迷們仍在等。
我們耐心等待著優秀國產科幻電影扎堆涌現的那一天。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豆瓣及網絡,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