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會有這樣的心態:我只是個打工者,我是為老板工作的;我付出了勞動,公司支付薪水,互不相欠;薪資不高,那我付出的肯定也不可能太多……我們到底是為誰在工作呢?弄清楚了這個問題,調整好心態,才可能讓我們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有一個朋友,去年出了公司自己創業,創業后他最經常跟我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終于明白了為什么當初老板要這樣決定,很多想法以前我不理解,但是現在我感同身受。很后悔當初自己沒有站在老板的角度想問題,也許現在的基礎也會大不相同。”
有人會說,因為你朋友創業呀,所以有所感觸很正常。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會創業做老板,在員工角度想問題有什么錯?我想說的打工者的心態并不是指不能站在員工的角度看問題,而是一種對自我、對成果、對目標無追求的思維。它包括以下5種表現形式:
很多人覺得在公司里,得到老板的認可就代表了公司對個人價值的肯定,所以老板在公司時表現得特別勤快,當老板不在時就敷衍了事,一點都不上心。當受到老板批評時,感覺自己的工作完全沒有價值,是在做無用功。
這樣的員工只盯著老板,沒有盯著市場、客戶、團隊,即便是老板再喜歡,可團隊的融合不好,市場反饋效果差,久而久之老板也會識別出你的真實水平。
工作為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工作不僅僅是為了拿到一份工資,更是為了提升自我的能力,掌握職場核心競爭力的過程。所以,你會發現,有的員工做事是上級交代什么,他就做什么,到點了就下班,碰到困難或問題認為無法解決,就放之一旁,或者跟上級說自己無能為力。
然而有些員工,上級的交代只是個指令。他能夠全情投入,為達到目標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最終獲得公司和自我的雙成長。而不會糾結于要不要加班,事情分配會不會不公平這樣的事。
早晚都要離開,何必太投入?這是一些員工的心態。還有的員工認為這家公司不做了,去另一家做也是一樣,反正都是工作,拿多少工資就做多少事嘍,沒必要太投入。
所以,這些人往往都是公司淘汰或裁員名單上的常客。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這話糙理不糙。你都不熱情對待它了,它怎么會用好的結果回報你呢?
有多少人認為工作就是學習?下了班刷手機、看電影、逛街都來不及,哪有時間學習。去看看那些常年原地踏步,沒有加薪的員工,是不是大部分都不熱愛學習呢?
社會變化很快,公司都要不斷調整腳步才能得以生存,更何況是員工個體。不學習,就意味著你終將被職場淘汰,工作中的學習是不夠的,還要增加工作以外的學習時間。學習的內容可以是多種多樣的,總之,要走出去,多接觸不同的人和視野,才能夠讓自己穩扎職場。
前段時間,遇到一位中層管理干部在跟財務核算個人獎金收入,因為其獎金是跟部門利潤掛鉤,他要求財務把公司水電等公攤數據全部給他查看,他擔心有算錯的地方。為這事他反反復復跟財務核對了3天,但這個月他部門的效益非常差,當財務問他有沒有及時作出調整措施時,他回復:沒時間。
沒錯,個人利益是很重要,但是如果部門的利益差,哪來的個人高收入呢?為了公攤數據,反反復復找了財務無數次,還是不放心。假若公司里都是這樣思維的干部,這個公司也沒有什么發展前途了。
稻盛和夫說過:從一定程度上說,人類生活、生命的意義都是由工作創造的意義所支撐的,真正理解了工作的意義,也就掌握了理解整個人生意義的“金鑰匙”。掌握了這把“金鑰匙”,我們就不難建立積極、健康的工作態度和人生態度。
“打工者心態”最可怕的是短視、自我、自私,職場中想要有卓越的成就,就請放大你的格局,用心提升你的能力,全身心的投入,否則,你永遠只是個基層打工者。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本人并注明出處。
可馨職隅,職場故事精。知故而不世故,知事而不多事。更多文章,請關注 @可馨職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