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的故事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它主要講述的就是唐僧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西天”指的就是古代的印度,唐僧要不遠萬里去印度取經,這是因為印度是佛教的起源地。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后,在中國開枝散葉并經由中國傳入了朝鮮半島和日本;然而佛教在起源地印度的發展卻舉步維艱,現如今幾乎在印度消亡,這是為什么呢?www.wedeu.com
據史料記載,佛教最初是由釋迦摩尼于公元前6世紀左右在印度創立的一個宗教。佛教創建之后,因為其獨特的教義一度成為了印度的主流宗教,佛教的思想至今也影響著印度人的行為舉止。然而現如今85%的印度人都信仰印度教,而印度十幾億人中,只有幾百萬人還信仰佛教。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其實他它本身的教義,以及外部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公元10世紀的時候,中東的阿拉伯人入侵了印度,對印度古文明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自從這次入侵之后,佛教在印度幾乎銷聲匿跡了。然而不可忽視的是,早在阿拉伯人入侵之間,佛教在印度的地位就已經江河日下了,這說明佛教的衰落,除了因為外敵入侵之外,還和他們本身的弊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早期佛教在印度流行其實并不能說佛教本身有多么優秀,而是印度的很多君主都是佛教的忠實信徒,他們在為期間也都不遺余力的推廣佛教,因此佛教鼎盛也是必然的。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梁武帝也喜歡佛教,這才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景象。然而這種靠著行政力量推行宗教也有著巨大的弊端,隨著這些喜歡佛教的帝王的去世,佛教的推廣也就減弱了,對于民眾的新引力也就減小了。
而佛教本身對于印度人來說越來越沒有吸引力了,一方面佛教在印度達到鼎盛之后出現了很多投機取巧之人。本來佛教強調修行,然而僧侶們卻開始腐化墮落,這讓老百姓敬而遠之。另一方面佛教提倡眾生平等,對于印度低種姓的人有著巨大的新引力,但是隨著印度教的改革,以及統治者的打壓,佛教逐漸衰弱。當時印度封建統治者大力提倡種姓制度,不同種姓的人地位都是不一樣的,佛教的強調的人人平等顯然是在和統治者唱反調,最終衰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佛教雖然在印度走向了沒落,但是卻在中國、朝鮮、日本和東南亞等地發展的如火如荼,這可真是應了那句俗語:“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