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可汗是游牧民族對首領的尊稱,是一種最高權力的象征,也是一種本民族身份高度認同的深刻體現。
唐太宗李世民虛心納諫,輕徭薄賦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從而開創了各民族的和諧共處,長治久安的貞觀盛世。各少數民族對唐太宗敬愛有加,稱其為天可汗。購買外鏈
唐太宗
唐太宗之所以受到少數民族如此的尊重與信任,與他精明的軍事戰略和卓越的戰斗能力是分不開的,唐朝時期突厥為爭奪邊境利益,與唐軍在一百多年當中進行了數十次大戰。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親自率兵在渭水隔河與劼利的20萬騎兵對峙。在后來面對東突厥的威脅,唐太宗不敢輕視,開始練兵習武,積蓄力量,而東突厥因為連年征戰和天災,再加上下面的部群反抗,土里可汗也歸順了唐朝,國勢大減。
隋末疆域圖
反觀唐朝內部安定,經濟逐漸恢復,唐太宗認為戰機成熟了,便下令征討劼利軍隊,最終成功打敗了突厥等游牧民族,其間創造了不少戰事傳奇,貞觀年間,是唐朝拓邊最猛的時期,也是獲勝最多的時期,先后取得了對東突厥,吐蕃,高昌,西突厥等戰事的勝利,這足以看出唐太宗李世民在軍事方面的卓越才能,恩威并施,唐太宗成功的讓各游牧民族心悅誠服,除了在軍事方面的成績之外,唐太宗得到少數民族的敬愛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他對少數民族政策上實行開明民族政策。
貞觀年間疆域圖
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這種思想和認識在當年的歷史背景里是十分超前的,在打敗突厥之后,他并沒有對敗北的突厥趕盡殺絕,而是采取了全其部落,順其土俗的政策,尊重和保留了突厥的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在其采取的寬松政策之下,不少突厥少不遠千里遷居長安和漢人胡漢雜居,和睦相處。不少少數民族中有能力的人還被加官進爵得到了重用。唐太宗以德治國,愛民貴民,《君道》一書開篇便提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
這充分體現了太宗以民為本和重視民生的民本思想,對各族人民都以仁愛相待,重修法律,減輕稅負,大力發展利民舉措,不僅如此,太宗采取的與少數民族開放的貿易政策也大大促進了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
《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的廣州通海一道便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名稱,太宗時期對外大力開拓絲綢之路,發展貿易,極大地促進了沿線各民族的經濟進步,為了進一步促進與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唐太宗還大力的推行和親政策,當時唐朝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周圍各少數民族紛紛遣使來唐稱臣納貢,并以與唐宗室聯姻為榮,太宗為了社會穩定,各族友好便大力的推行了和親政策,他把自己的妹妹嫁到了突厥,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從而建立了唐朝與各少數民族的之間的友好關系。文成公主入藏之后還把唐朝的優秀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了西藏,和松贊干布同心協力發展吐蕃的經濟與文化。
各民族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是各民族對唐太宗開明,寬容,仁慈的贊譽,也是對繁榮大唐的贊譽,總之,唐太宗便是名副其實的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