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我們都知道是帝國的儲君、王朝的法定繼承人,一般在皇帝去世后,皇太子享有優先繼承權,不過有時因為意外亦或是其他會出現皇帝依舊在而皇太子早亡的情況,這時皇帝為了維護封建法統,在太子去世后不選擇自己的其他兒子為繼承人而選擇太子的兒子也即自己的孫子為繼承人,這時儲君不稱為太子而稱為皇太孫,比如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在太子朱標去世后就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當然除了以上情況外,在歷史上我們還發現另外一種情況即在太子尚健在且并未被廢黜的情況之下,皇帝又冊封自己的孫子為太孫的例子,比如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好圣孫朱瞻基,那么除了朱允炆、朱瞻基外,歷史上還有哪些人被立為皇太孫呢?他們的結局又是如何呢?外鏈代發包收錄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原本明太祖朱元璋屬意的繼承人選是他的父親朱標,可惜天不假年,在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早朱元璋一步離世。太子朱標的突然離去讓朱元璋多年以來的布局化為泡影,見慣了歷史上王朝的爾虞我詐,也見慣了歷史上皇室人員為了皇位的血雨腥風,朱元璋決定為自己的后世子孫樹立一個合法的繼承原則,以此來杜絕將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他決定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制,在太子朱標病逝后,朱元璋下令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允炆雖然在朱元璋去世后如其所愿繼承皇位,奈何在削藩問題上被其叔叔朱棣反將一軍,結果只在皇位上呆了4年便被朱棣篡奪了去。朱棣入主南京城后,關于朱允炆的下落,史書給出的答案是自焚而亡即“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不過從后來朱棣派人出去尋找朱允炆的蹤跡來看,朱允炆的自焚而亡大概率只是一個迷惑世人的手段而已。(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頒御制諸書,并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明史·胡濙傳》)
朱瞻基,朱棣的孫子,在朱棣攻取南京城,成為明朝新一任的皇帝后,他的身份也發生變化由藩王子孫一躍成為帝國炙手可熱的人物,尤其是在永樂九年即公元1411年,在其父皇太子朱高熾還在的情況下,朱棣為了突出對他的喜愛,下令立其為皇太孫,其意不言自明也就是說在自己和太子去世后,朱瞻基就是下一任繼承人。
作為朱棣的好圣孫,朱瞻基沒有辜負朱棣的期望,明朝在朱瞻基的治理下迎來盛世,對于朱瞻基和其父朱高熾所統治的那段時間,史書的評價不可謂不高,其言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除了明朝這兩位皇太孫之位,西晉也出現過兩位皇太孫,他們分別是晉愍懷太子司馬遹之次子司馬臧和三子司馬尚。西晉的建立者晉武帝司馬炎雖然稱得上是一位雄主,可惜在帝國繼承人的選擇方面有失水準,他選擇的繼承人就是歷史上被人恥笑的“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司馬衷。
雖然晉武帝司馬炎的本意是想在晉惠帝司馬衷百年之后傳位給自己的孫子司馬遹,奈何想法是美好的,措施卻不盡如人意,由于自己兒子晉惠帝司馬衷的呆傻,在晉惠帝登基后權力被皇后賈南風把持,自己屬意的孫子司馬遹被賈南風殺害。聽聞賈南風害死太子司馬遹,趙王司馬倫以此為借口發動政變,在誅殺賈南風以后,復以太子之子臨淮王司馬臧為皇太孫。
立司馬臧為皇太孫并不是趙王司馬倫的本意,他是想借此來獲取自己更進一步的政治資本,可憐的司馬臧在四月被立為皇太孫,五月就慘遭廢黜。公元301年,趙王司馬倫篡位后,廢司馬臧為濮陽王,而后把他與自己的祖父晉惠帝等都被關到金鏞城,不久司馬臧被害。
趙王司馬倫的篡位稱帝畢竟不得人心,不久司馬倫就慘遭其他諸王的圍攻兵敗而亡,之后故太子司馬遹的三子襄陽王司馬尚被立為皇太孫,可惜的是第二年司馬尚便因故去世。
西晉之后的朝代中南齊也出現過一位皇太孫,他就是齊武帝蕭賾之孫,文惠太子蕭長懋長子蕭昭業。對南齊而言,公元493年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在正月二十五太子蕭長懋去世,四月十四蕭昭業被齊武帝立為皇太孫,七月三十齊武帝去世,蕭昭業以皇長孫的名義繼承皇位。
新皇登基的蕭昭業自以為大權在握,開始本性暴露,在喪期不僅奏樂還與自己的庶母霍氏通奸,并且毫無一國之君的姿態,隨意殘害群臣,結果第二年便被大將軍、尚書令蕭鸞殺害。
南北朝之后在大一統王朝中的唐朝也出現過一位皇太孫,他就是唐高宗李治之孫、唐中宗李顯嫡長子李重照。在唐高宗李治晚年的公元682年,這一年正月身為太子的李顯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李重照,唐高宗在高興之余宣布大赦天下,并特意改元,二月唐高宗又做了一個決定,下詔立李重照為皇太孫。(是歲,立為皇太孫,開府置官屬。《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唐中宗李顯繼位,不過朝政由武則天臨朝攝政,唐中宗成為一個擺設,就算如此武則天對唐中宗還是不滿意,在唐中宗在位不足三個月時,武則天直接廢唐中宗為房陵王,并把他幽禁起來,這時年幼的李重照也沒逃過武則天的厭惡,武則天直接把他貶為庶民(庚申,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命劉仁軌專知西京留守事。《資治通鑒·卷二百三》)。
之后隨著武則天的稱帝,李重照也在逐漸長大,不過他的人生之路并不順暢,公元701年,在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的構陷下,武則天下令將李重照杖殺(大足中,張易之兄弟得幸武后,或譖重潤與其女弟永泰郡主及主婿竊議,后怒,杖殺之,年十九。《新唐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六》)。
唐朝之后的朝代中金朝也出現過三位皇太孫,他們分別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嫡長孫完顏亶、金世宗完顏雍之孫完顏璟、金宣宗完顏珣之孫完顏鏗,這三位皇太孫中完顏亶在金太宗之后繼承皇位成為金朝的第三位皇帝,是為金熙宗。不過在他當政時由于悼平皇后裴滿氏的干政以及皇太子的去世導致完顏亶在位后期濫殺無辜,公元1150年被右丞相海陵王完顏亮所弒殺。
第二位皇太孫完顏璟在被冊立為皇太孫后順利繼承皇位是為金朝第六位皇帝金章宗。金章宗在位初期,政治清明,金朝迎來“明昌之治”,不過在其后期由于過分推崇文治,結果導致軍事實力大幅衰退,為金朝滅亡埋下伏筆,公元1208年,去世。
第三位皇太孫完顏鏗是金宣宗完顏珣在太子完顏守忠去世后所立的皇太孫,可惜五月剛立的皇太孫在當年的十二月便夭折了。
縱觀歷史上的這九位皇太孫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結局大致分為三類,其一是早夭、其二是被害,其三則是在皇位上終老。早夭自不必說只能說是福分不夠;至于被害要么是先天自身實力不足要么就是被“權臣”所弒;在皇位上終老的則都有一番作為。
作為在繼承人順序法統上僅次于皇太子的皇太孫,他們實際存在的數量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來許多皇帝在臨終前由于自身年紀的關系導致自己沒有機會見證自己孫子的出生,二來皇太孫雖然在繼承順序上優先皇帝的其他子嗣,但由于自身年紀的關系,關于皇權的斗爭更多的是發生在皇帝的兄弟、子侄之間,第三則是王朝的更替時,皇帝自身都性命難保,皇位傳承則更是無從談起。
參考資料:《晉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二十九》
《南齊書 卷二十一 列傳第二》
《新唐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六》
張廷玉.《明史 列傳 卷35》:中華書局,197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