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重在抒情,也貴在抒情。因此,如果是寫人敘事,則要借事寫出自己對某人的深深眷念或者對
曾經歲月的悠悠情懷;如果是寫景狀物,則要托物抒發個人對生活或者人生的感悟。真情實感,散文之魂。
那么,散文中的“事”是如何呈現的呢?一般以兩種形式呈現:
1.不是牽動社會神經的大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絲絲小事,或曰瑣事;
2.即使是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較為完整的一件事,也不是像寫記敘文那樣將事件的起因、過程、結果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往往只擷取其中的一個或兩個片段。
但是,我們在寫這些瑣事或片段時,又一定要流瀉一片真心、傾注一段真情:或尊師愛長,心緒奔騰;或慟親傷逝,悲痛難抑;或遭逢困厄,郁憤難平;或懷鄉思人,婉轉纏綿。如果能將這些瑣事或片段用情感的線索巧妙地組合起來的話,那就是韻味深長的散文,此之謂“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
如何讓情感融入散文呢?首先,面對題目,我們要搜尋自己生活中有關的人物、事件乃至畫面;接著,用心過濾出其中的情感因子,即曾經使你的心弦顫動過的某一個點;最后,把這樣的點點滴滴串連起來,用形象生動的文字表現出來,讓字里行間溢滿綿綿情意和幽幽詩意。
當然,在對瑣事或片段的敘述中,為了增加散文的情感底蘊,也要適當運用一些寫作技巧:
第一,畫面神化。在寫人敘事散文的寫作中,為了增加抒情性、文學性,往往要適當地來一點寫景狀物,模山范水,這就有了畫面描寫;而散文的畫面如果沒有飄逸神韻詩意的話,那就是“死”畫面。試想,杜甫如果不是孤獨悲秋,筆下就不會出現“蕭蕭”的“無邊落木”;李清照如果不是“凄凄慘慘戚戚”就不會繪出“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圖景。因此,“畫面神化”就是美景麗物與神韻詩意的融合。其神韻,是感人的情趣;其詩意,是靈動的文字。
那么,如何使畫面神化呢?概言之,即繪聲繪色,描情摹態。具體言之,除了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鼻子去聞之外,還要運用“想象掘進”法。一般來說,在開始生成畫面時,也需要想象、聯想等思維活動,但那指的是生成現實之景;而作為寫景狀物的散文,還要在現實景物之上加一點想象之景,而且這個想象的層次還要盡可能逐步掘進,使散文的神韻詩意在這個過程中自然地體現出來。下面舉一習作
《生如蔥蘭》中的一段話為例:
蔥蘭的顏色是如此的潔白,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純粹的白。白得無畏無懼、肆無忌憚,純粹得叫人嫉妒。她的花瓣是如此舒展,毫無保留地露出她金黃色的花蕊——像是一顆熾熱的心。那滾燙的金黃啊,我真怕會濺出來。而她的花柱高高地立起,卑而不微,纖而不弱。從側面看去,她則呈現一種擁抱的姿態——張開雙臂企圖把藍天擁在懷里。
這一段話寫了蔥蘭的顏色、花瓣和花柱三個方面,這是現實之景的主線。但作者并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景物主線的感知上,而是借助想象不斷延伸。例如作者寫了蔥蘭的“金黃色的花蕊”,接著說“像是一顆熾熱的心”,這就是展開的淺層想象;“那滾燙的金黃啊,我真怕會濺出來”,這是更深層次的想象,因為它完全是建立在一個想象“熾熱”之上的。由于有了這兩個層次的逐步掘進,作者對蔥蘭的禮贊向往的神韻就飄逸而出了。
可見,“畫面神化”可以讓畫面既充滿動感,又溢滿人情,從而見出內情與萬物相生、心聲與天籟交融的韻致,此之謂“體物賦情”,“形神兼備”。
周志梭老師給寫作支招:小升初作文寫作難題:文章布局
文章的布局應該注重銜接,注重段落語句之間的過渡,前后關聯,這樣才不會造成各部分內容的疏散與脫離。
1.談談過渡。過渡是文章內容連貫的一種重要方法。好的過渡能夠使文章前后銜接,自然流暢,天衣無縫。如我們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第9段“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很明顯這是一個過渡段,巧妙地將白草園與三味書屋兩段生活聯結起來。又如《感受幸福》一文開頭一段,“現在我終于明白了,原來它就在我的身邊”一句,既回答了上文關于“幸福在哪里”的疑問,又自然地引起下文,寫“我”對幸福的體驗過程。
2.談談照應。照應是指文章前后內容之間的關照響應。前面的內容要有呼應后面的情節,前面也要埋下伏筆。在形式上照應有三種方式,一是結尾和開頭的照應;二是伏筆和關鍵語句的照應;三是正文和標題的照應。
首尾照應是寫作中常見的照應形式。開頭結尾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好的開頭能夠幫助讀者抓住要領,感受全文,好的結尾能夠使文章的主旨更加明確,主題得到升華。而首尾照應則體現了兩者的有機結合,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題。如《感受友誼的楓葉》一文,小作者從不經意間發現的藏在書中的半片楓葉凝神沉思寫起,道出了這代表友誼的半片楓葉的來由,結尾處以“很久很久,我才回過神來,又將那半片楓葉放回了書里”收篇,很自然地照應了開頭“我將它拿起,放在手中,默默地站在那兒想了很久”,文章首尾圓合,渾然一體。再看《感受團結的力量》一文,小作者以散文化的筆法描述了幾個花須經歷了風雨的洗禮,造就了脈脈的芳香,但并未注意到首尾的呼應。開頭寫道,茉莉花雖無艷麗的外表,
但香氣脈脈而高雅,結尾處寫“盛開的花代表了友誼的結晶,花下的世界,永遠存在著那幾個根須”,讓人聯想到花開的艷麗,與“脈脈的香氣”是不吻合的,這也正是此文的重要缺憾之一。前伏后應的照應也是照應的基本方式之一。《感受友誼的楓葉》的小作者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文章的第三段“那是一個深秋的晚上”道出了故事發生的季節是深秋的時節,而此時也是楓葉正紅的時候,為后文的“從高高的樹上落下了一片火紅的楓葉”伏下了很好的一筆,不得不贊嘆小作者在構思上的精雕細琢。
正文與開頭的照應能夠使主題更加明確,中心更加突出。我們看一下《感受幸福》一文的結尾:“如果有來生,我還要感受一下這輩子的幸福生活”,這一句意在照應文章的標題,然而語言過于平淡,格調低落,使人產生一種消極的情緒,不符合新時期少年兒童所應該擁有的心態,因而降低了文章的格調,這是我們在寫作時要十分注意的。
一篇好的作文是講究構造藝術的,而這個藝術的核心正是使文章“上下貫通,首尾相援”的藝術,做到這一點,也就做到了文章的通篇連貫,和諧一致,我們在作文時千萬不要忽視它。
周志梭老師給大家說說小升初作文難題:寫作線索
所謂線索就是貫穿在整篇文章中情節發展與思想感情發展的路線,它像鏈條一樣穿結著文章里全部的人物、事件和景物,讓文章成為一個統一的藝術整體。在記敘文中,它把一個個彼此相關的事件及人物貫穿在一起,推進情節的發展,彰顯主題;抒情性的文字中,線索又成了詠物抒懷、托物寓意的憑借,使主題突出,形散神聚。
初中課本中《藤野先生》一文以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為明線,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暗線,把若干情節與事件有機的聯系在一起,集中體現了藤野先生對學生嚴格要求,求實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等高尚品質,這兩條線索互相交融,但目標一致,都起到了貫穿全文的作用。如《感受真摯的友誼》一文,小作者以“友誼”為線索,架設小標題,向我們展現了小學生生活中三個典型畫面,表現了自己與同學之間深深的友誼。而《感受友情的四季》一文更是以四季中的春、夏、秋、冬為線索,通過恰切、生動的比喻,抒寫自己對友情如四季真摯感懷,以四季貫穿全文,新穎別致,使文章結構整齊劃一,條理清晰,讓人耳目一新。
周志梭老師整理小考優秀作文:會種太陽的秦老師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已近六年,回眸小學校園,一草一木皆關情。在這許多美好的記憶中,令我最難忘的是我最親愛的秦老師——一個會種太陽的老師。(+2 “會種太陽的秦老師”,標題新穎,引人入勝。)
六年前,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一群小學新生蹦蹦跳跳地走進校園,而我就是其中一個。來到陌生的環境,我整個人都怯生生的,可當走進教室,看到像天使一樣善良溫和的秦老師輕聲細語地跟我們交流時,我立刻就喜歡上了她。老師就像一縷溫暖的陽光,照進我幼小的心田。
那時的我十分自卑,在班里沒有朋友,形單影只,也不快樂。整天低著頭,縮著肩,像做了什么虧心事似的。可那天上午,秦老師找到我說:“你的聲音很甜美,下午的班隊會就由你來主持吧!”我受寵若驚,甚至以為自己在做夢。我走出辦公室,急急忙忙跑回教室,開始寫主持稿,并一遍遍練習……(+3 對比手法,起到了先抑后揚的作用,“我”的自卑、膽小和后面的自信、陽光形成鮮明對比。)
下午班會上,我非常認真地主持了班會。結束時,老師帶頭給了我最熱烈的掌聲。我抬起頭,看到了秦老師贊許的眼神和同學們友好的目光,心里像抹了蜜一樣,甜津津的。這次班會后,我不再自卑,也擁有了珍貴的友誼。我始終忘不了,秦老師對我的鼓勵和認可。(+2 通過比喻,解釋標題,讓讀者明白,種太陽就是讓“我”變得陽光積極。自然貼切,情感真摯。)
后來,我可以在學校里昂首挺胸地行走;可以在課堂上從容自若地表現;可以在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舞臺上揮灑自如。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秦老師,是她在我心里種下了一顆會發光的太陽,這陽光驅散了我心中自卑的陰霾。讓我時時充滿自信;讓我變得大方活潑,開朗熱情;讓我在溫暖自己的同時,也能溫暖別人,溫暖班集體。
我是多么幸運啊,老師在我心里種下了一顆自信的太陽!我真想對秦老師說:“老師,謝謝您為我種下的太陽!”我想,即便日后我會離開這里,離開我的老師,我也依舊會記得,記得您是我這校園里最美好的記憶;我也依舊會珍惜,珍惜我最親愛的、會種太陽的秦老師……(+1 結尾直抒胸臆,表達對老師的愛的珍惜,余音繚繞。)
周志梭老師高分解密:小作者從老師的角度,表現出一位老師對學生的栽培與鼓勵,其亮點在于巧于擬題、設局。種太陽的老師究竟是怎樣的呢?讀者帶著疑惑,順著回憶,看到了“老師讓我主持班隊會”,讀者在作者前后的對比中理解了老師的苦心和愛,也解開了心中“種太陽”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