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不是簡簡單單就可以修的,它的內容是很嚴謹。尤其在一些字眼上,一定要特別注意,千萬不能用錯了。
名:宗譜中一般都有名(即譜名,宗譜的字輩一般通過譜名來體現)。現在修譜,一般名字即為譜名。
字:即平時稱呼。如曹操,字孟德,劉備字玄德,平時見面只呼其為“孟德”、“玄德”,而不叫其曹操,劉備,這就是避諱,表示對對方的尊重。
現代人基本上不會用字。
號:號不是每個人都有的。舊譜中的號一般是年長者或有一定功名的人出于一種成就感,或出于其他某種因素,自己給自己提出的。有的是別人對他尊敬的稱謂。如:蒲松齡號“柳泉居士”就是別人對他的稱謂。再者,在他的《聊齋志異》面世之后,世人又稱他為“聊齋先生”。
注意:
古人有姓、名、字、號,字通常由長輩來完成,男子可在成年后由父親取字。
今修譜時,如族內形成共識按字輩定新錄入成員的譜名,擬將原名書為“一名××”或“字××”。不能把舊譜中的名隨意去掉,也不能把舊譜中名、字隨意調換。如有曾用名,可用“又名××”加以彌補。
配:宗譜中的配是男子結婚的專用詞,配即元配。即對方為未婚,也稱處子,書“配某地某姓某公女”。
娶:娶則指對方為再婚女子,也稱醮婦。書“娶某地某姓某公女”。
繼配:繼配指前任妻子已死亡或離異,又與后任妻子結婚。再配為處子則書“繼配某地某姓某公女”;再配為醮婦則書“續娶某地某姓某公女”。
聘:聘指男子定親,雙方夫妻關系已經確立,但未完婚。舊社會對定親非常重視,一旦定親,女方即為夫家人。故有“未婚卒,葬某地”之記載。
注意:
在配和娶兩字并用于一宗譜時,配和娶用詞含義是有區別的,一字之差,意義不一樣。所以不要隨便把舊譜的配和娶隨意改動,也有個別宗譜只寫娶而不寫配,這種情況另當別論。
另外,現在修譜,一般以結婚為準,年近五十未結婚者,可寫“未娶”。
出繼:指本姓男子過繼給外姓做繼子,并改姓。此種情況,在世表中仍需要掛線,并注明出生年月,出繼何地何姓,方便后人追蹤溯源。
繼子:指外姓男子被本姓領養,并由外姓改為本姓。
出嗣:本宗族由多子方承嗣無子方。
入嗣:本宗族無子方由多子方來承嗣,俗稱頂嗣。
承祧:在家譜中將某人之子給另一人當兒子,不再給某人當兒子。這種關系叫承祧。
兼祧:兼祧是以獨子兼承叔(或伯)兩房宗祀的特殊繼承方式,又稱“一子兩后”或“兩房共一子”。清乾隆年間起規定兼祧子可在兩房各配一妻,二妻間非妻妾關系,而是妯娌關系。
注意:
舊時對繼子入譜都有嚴格規定,一般都要得到宗族同意,并要交一定的田產或財產給本姓宗祠,有的把繼子編入另譜。
現在修譜,繼子和親生子都一視同仁,但為了區別親生還是領養,仍寫“繼子”。
嗣即繼承。舊時承嗣都有嚴格規定,一是必須得到宗族同意,二是在輩份上必須一致,三是親疏上應該由近及遠。承嗣的目的,主要是延續香火,同時也繼承財產,故世表一般在入嗣方詳述,在出嗣方簡略。
適:該女子已出嫁結婚書“適”。
字:舊時女子通常在出嫁前才由父母或婆家取字。該女子已定親尚未出嫁曰“字”,與男方的聘相對應。
未字:該女子尚未定親書“未字”。
待字:該女子已介紹對象,但尚未舉行定親儀式書待字。因此稱女子待嫁為“待字閨中”。
注意:
宗譜中“適”為女子結婚的專用詞,現在修譜有的書“嫁”,
就把適改成嫁,意思一樣,就是失去了“譜味”,故女兒出嫁仍寫“適”最好。
出贅、入贅、招贅、孀贅
出贅:指本姓男子招女婿出去,宗譜中書“出贅某地某姓”。
入贅:指外姓男子被招女婿進來。
招贅:舊譜世系表均以男子為主體,本姓女子招女婿都以女婿掛線,故表述為“××贅婿,本姓×”。
現時修譜,招女婿多數以本姓女子掛線,這里主語變成了女性,故應用“招贅”,也可用“贅”或“招”。
孀贅:孀贅即丈夫死后,妻子再找一個男人上門。
注意:
認定是否招贅不是以女方住在娘家為準,而應以所生子女姓母姓為準。
孀贅情況目前時而可見,但是我們在修譜時注意,入譜均以正式婚姻為準。
殤:7歲及其以前身亡書“殤”或“早殤”。
夭:8歲至15歲未成年而身亡稱“夭”或“早夭”。
年:50歲以下去世,書“卒于某時,年若干歲”。
享:51歲至59歲去世,書“卒于某時,享年若干歲”。
壽:60歲及以上去世,書“卒于某時,享壽若干歲”。
注意:
古代對不同年齡人的死亡,用詞有講究,讀其詞即知年齡大概,所以千萬不要用錯。
另有譜,作古之人書“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卒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在世之人書“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