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人的后天健康取決于腸胃功能。如何調整生活和飲食習慣,才能夠擁有健康的胃呢?91高清
想要青春活力,不病不老,得從顧養脾胃做起。
現在去胃腸科門診看病的人據估計有一半是40歲以下的青壯年,有些人是消化不良,有些人是消化性潰瘍,還有部分是我們俗語說的火燒心,也就是胃食道逆流。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一個人先天的健康決定于腎,也就是內分泌系統的強弱;而后天的健康則決定于飲食型態,特別是脾,也就是腸胃功能。那么從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避免哪些習慣,照顧腸胃呢?
傷腸胃的10件事
胃是身體的研磨機、營養供應廠。吃對食物、時間、份量,胃能輕松有效率地運轉。吃錯了,可能是折磨。
1、嗜吃甜食
味甘的食物如甜食,有緩滯的作用,適量攝取能為腸胃帶來能量,幫助食物消化吸收,但是吃多了則會減緩腸胃蠕動,導致打嗝、脹氣、腹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癥狀。
尤其體質屬于脾虛,也就是平常痰多、臉色黃暗、舌苔厚、飯后易嗜睡的人,以及陽虛、氣虛的老人家、孩童都要避免攝取過多甜食。
2、嗜吃紅肉、加工肉品
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癥研究所共同出版的防癌建議指出,紅肉(豬、牛、羊肉)和加工肉品(香腸、火腿、培根等)是胃腸疾病的危險因素,每周紅肉的攝取上限應在五百克以下,更應避免加工肉品。
3、酷愛吃冷食
中醫視過量的冰品或生冷食物為大忌,因為長期大量吃冰的人,脾胃運化功能會失常,無法正常代謝水分和養分,造成腸胃道的水分、養分凝聚成濕氣,形成脾虛痰濕體質,不僅人浮腫肥胖,且易疲勞、倦怠。
怕冷、常拉肚子、大便軟爛不成形、舌苔白厚的人,體質偏虛寒,更應遠離冰品冷飲。
4、肥胖的人易火燒心
肥胖容易增加胃酸分泌,并造成賁門(胃和食道接口)松弛,胃酸容易往上竄。此外,肥胖的人也較容易患多種腸道疾病。
5、壓力大,容易胃痛、便秘、拉肚子
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驗,考試、上臺演講的前幾天或當天,必定拉肚子或是便秘。原因是當大腦感受到壓力,會很快將訊息傳遞給腸胃,影響消化道蠕動,造成便秘或腹瀉。
壓力也會讓保護胃黏膜的黏液減少分泌,胃壁被胃液侵蝕,導致胃炎、胃潰瘍。
6、空腹喝酒、喝咖啡
空腹時不宜喝咖啡,因為咖啡因會強烈刺激胃酸分泌,非常傷胃。
空腹時也別喝酒。食物的營養是由小腸吸收,但酒精卻是從胃吸收。空腹時喝酒,酒精會直接接觸到胃黏膜而被吸收,強烈刺激胃酸分泌,很傷胃,也可能引起急性胃炎。
7、吃飯不定時、狼吞虎咽
狼吞虎咽可能吃進許多空氣,導致打嗝或脹氣。
細嚼慢咽是不變的道理,一口食物最好咀嚼15~20次,一方面刺激唾液分泌,有助于分解食物,讓食物容易通過食道進入胃部;另一方面,慢慢吃也能適時讓大腦接收到吃飽了的訊號,避免過度進食。
8、久坐不動
人懶散不動,腸胃跟著怠工,結果就是消化道蠕動變慢,堆積在腸內的廢棄物排不出去,便秘接著報到。
久坐不動還有另一個風險,就是體重直線上升,腰圍橫向發展。體重過重會讓你成為胃食道逆流及腸道疾病的候選人。
9、纖維、水分攝取不足
要保有潔凈健康的腸道,需要膳食纖維這支掃把。可將主食的白米、白面、白土司改為糙米飯、全麥面包等,并多吃各種蔬果、豆類、菇類、海藻類、燕麥等。建議每日攝取約25~30克的膳食纖維。
但水喝不夠,吃再多高纖食物也無法排出廢物。每天喝5杯水,就可以降低45%患腸道疾病的機率。
別等到口渴才喝水,最好讓喝水變成習慣,例如每小時喝1杯水,整天攝取量就可達1500~2000ml。
對原本腸胃就不好的人而言,喝水有訣竅,最好在餐前半個小時喝,使腸胃道做好消化食物的準備。而餐后則要等2.5小時再喝,避免水分稀釋胃液,不利消化。
10、不要憋著大便
經常忍便不排,會抑制直腸反射機制,使直腸神經遲鈍,反射失靈,長期下來形成便秘。
最佳的排便時間是早晨。以中醫觀點來看,清晨5~7點屬于大腸經,大腸蠕動最頻繁。起床后先喝1杯溫開水,有助于誘發胃結腸反應,自然產生便意,輕松清除腸道宿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