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滿漢全席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沒有吃過也聽過它的大名,集中華料理大成而聞名。咸魚百科
康熙鐘愛漢文化,他學習漢語、練習漢字、祭拜孔廟,對于漢族的美味佳肴更是情有獨鐘。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康熙將滿席和漢席放到一起。滿席就是以烤全豬、火鍋為主,漢席是以燕窩、鮑魚、魚翅等食材為主,這就是“滿漢全席”的雛形了。
康熙之后雍正繼位,他不好吃喝,所以“滿漢全席”也就沒有什么大的進展。直到乾隆繼位,這位比康熙還熱愛美食的皇帝,他不僅效仿康熙六下江南,更是將“滿漢全席”進行了更新換代,成為家喻戶曉的中華美食。
滿漢全席的更新換代離不開一個非常重要的人,他就是非常受乾隆器重的張東官。乾隆將改進滿漢全席的重任安排給了張東官,而張東官不負重任,憑借驚人的天賦和創意,終于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融匯滿漢佳肴精華的“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108道菜品分為54道北菜(12道傳統滿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東菜)和54道南菜(30道江浙菜、12道福建菜、12道廣東菜),宴席根據場合不同,具體選擇也有所調整,總的菜品數目更遠在108道之上。
就像做滿漢全席一樣,張東官總是能把菜做出新花樣。他用老湯,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寇仁、肉桂等香料,調出香氣撲鼻的濃湯,再將上好豬五花肉置于其中,慢火煨制。
肥肉軟糯不油膩,瘦肉酥爛不發柴,湯頭鮮美,讓乾隆贊不絕口。因張東官是蘇州人,就把這道菜取名為“蘇造肉”。“蘇造肉”由此聲名遠播,并且做法也是流入到民間。
“小腸陳”的創始人陳兆恩,在當時就是賣蘇造肉的。但是在舊社會時期,五花肉的價格貴,制作蘇造肉的成本太高,以至于一般老百姓都吃不起。為了讓老百姓們也能品嘗到這道菜的美味,他就用價格低廉的豬頭肉以及豬下水進行煮制。
歪打正著,這樣的鹵煮價格低廉、味道佳,更加受到老百姓們的歡迎。于是乎,與滿漢全席媲美的蘇造肉,就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之下,演變為了街邊小吃!
1. 豬下水一副(豬大腸、豬肺),清洗干凈
2. 鍋中放入料酒、蔥姜,將清洗干凈的豬下水焯了
3. 蔥切段,姜切片,豬肺切大塊,豬腸截成段,花椒大料香葉等調料放到調料盒內
4. 料酒、生抽、醬豆腐、白糖、鹽攪拌均勻
5. 切好的蔥姜以及調料鋪在鍋底,然后再放豬大腸、豬肺,倒入調好的料汁,加清水,開煮,坐等出鍋。
6. 烙餅泡在鹵煮湯里,吃著鹵煮,大呼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