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
造物主的深情厚誼
——云南的氣候
藍 田
云南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亙南部地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地形地貌的復雜性,造就了云南氣候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特征。
由于南孟加拉高壓氣流影響,全省大部分地區,尤其是中南部地區,受高原季風氣候控制,冬暖夏涼,四季如春。北部受來自內陸的氣流影響,四季分明。全省氣候類型豐富多樣,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和高原氣候區共七個氣候類型。甚至一座山脈,也有好幾個氣候帶立體分布。
云南的氣候,兼具低緯氣候、季風氣候、山原氣候的特點:
一、氣候的區域差異較大。
這一現象與云南的緯度和海拔這兩個因素密切相關。從緯度看,其位置只相當于從雷州半島到閩、贛、湘、黔一帶的地理緯度。但是,由于地勢北高南低,南北之間高差懸殊近7000米,加劇了全省范圍內因緯度因素而造成的溫差。這種高緯度與高海拔的兼容性,低緯度和低海拔的一致性,即水平方向上的緯度增加與垂直方向上的海拔增高相吻合的狀況,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溫度,除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外,大致由北向南,呈遞增之勢。平均溫度在5-24℃左右,南北氣溫相差達19℃左右。
二、氣候的垂直變化十分明顯。
由于受地形的影響,全省氣溫緯向分布規律中常會出現特殊的情況,這種情況反映了云南氣候的垂直變化。
云南境內多山,山石又多是風化巖,河床受到侵蝕,不斷加深,天長日久,形成高山深谷。從山頂到河谷,落差少則幾百上千米,多則甚至達幾千米。
中學時代,我們都學過地理知識,一般海拔上升100米,溫度降低0.6℃左右。因此,高度上升產生的氣候類型差異,在一座山上就有充分體現。“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正是這種“立體氣候”的真實寫照。
三、年溫差小,日溫差大。
云南的夏季,最熱天平均溫度在19-22℃左右;冬季的最冷月份,平均溫度在6-8℃以上。年溫差一般為10-15℃。
至于日溫度變化規律,則是早晚涼午后熱。一天的最高溫度出現在下午1—2時,最低溫度出現在夜間0—1時,尤其是冬、春兩季,日溫差可達12-20℃。
即便是夏季,陰雨天氣溫也比晴天低得多。好多來云南的游客,往往不是在冬季發生感冒,而是在夏季被凍感冒。“四季無寒暑,遇雨便成冬。”則說明了這一氣候特點。
四、降水充沛,干濕分明,分布不均。
云南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毫米左右。但由于冬夏兩季受不同大氣環流的控制和影響,降水量在季節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極不均勻的。
降水量最多是6-8三個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60%。11月至次年4月的冬春季節為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0-20%,甚至更少。不僅如此,在小范圍內,由于海拔高度的變化,降水的分布也不均勻。
五、光照條件好,無霜期長。
云南南部邊境全年無霜;偏南的文山、蒙自、思茅,以及臨滄、德宏等地無霜期為300-330天;中部昆明、玉溪、楚雄等地約250天;較寒冷的昭通和迪慶達210-220天。云南光照條件也好,每年每平方厘米為90-150千卡,僅次于西藏、青海、內蒙古等省區。這與云南的低緯度和高海拔不無關系。
云南的這些氣候特點,總的說來是利多弊少。氣候的多樣性和差異性,適宜多種農作物種植和各種經濟作物生長,給云南的農業、畜牧業發展帶來便利。同時也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干季和雨季過于集中,分布不均,常伴隨洪澇、冰雹、低溫、冷凍等自然災害。
總之,造物主非常眷顧“彩云之南”這個美麗的地方,讓這里四季鮮花開放,常年姹紫嫣紅。山頂白雪皚皚,山腰樹木森森,山腳鳥語花香。
作為云南人,我們打心眼兒里感謝造物主的深情厚誼,感恩這山,這水,這土,這神!
(2009年1月17日于昆明)
(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