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戰(zhàn)爭前期,項羽勢大屢敗劉邦,然而終未能滅亡劉邦。后來形勢逆轉(zhuǎn),劉邦強盛趁勢擊敗項羽,登上帝位,建立了大漢王朝。從兩者攻守之勢的逆轉(zhuǎn)中,我們看到,劉邦屢為項羽所敗而未能被滅,其占地利之勢也。劉邦強盛終滅項羽,其人和也。
天時、地利、人和是我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臏提出的戰(zhàn)略制勝原則。孟子亦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科技尚不發(fā)達的古代,天時、地利、人和在戰(zhàn)爭中往往具有決定性左右。在劉邦戰(zhàn)勝項羽的過程中地利、人和的表現(xiàn)是極為明顯的。
一、據(jù)關中之固,擁富饒之地,進可攻退可守
關中之地為秦國故土,位居高原,扼控黃河上游,地勢上高屋建瓴對整個東方有以高凌下之勢,進可攻退可守,外敵難以入侵,未戰(zhàn)而先立于不敗之地。《史記》中說秦地為四塞之國:“北有甘泉、谷口,南帶涇渭,右隴蜀,左關阪,奮撃百萬,戰(zhàn)車千乘,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秦國就是憑借這樣的地利優(yōu)勢,利則出關進攻,不利則退回關中,一次次拒六國之師于關外。如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伐秦,秦據(jù)函谷關天險大敗六國軍隊。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趙、衛(wèi)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賈誼在《過秦論》中說:“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關中之地除其險固之外還擁有豐沛的水資源、廣闊的森林草地、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正是這些資源優(yōu)勢保證了秦國在常年征戰(zhàn)中的經(jīng)濟基礎和后勤補給。
項羽進入關中之后,韓生向他建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然而項羽不聽,對關中進行了一番屠戮后,將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秦之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自己率兵退出了關中,放棄了建都關中以霸的最佳選擇。
公元前206年五月,項羽率兵進攻齊國,劉邦趁機攻打關中,八個月后關中之地全部為劉邦所占據(jù)。劉邦擁有了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前的地盤,作為東出和項羽爭雄的根據(jù)地。在和項羽交戰(zhàn)中劉邦屢次為項羽所敗,但憑借著關中的險固項羽終未能進入關中消滅劉邦,劉邦得以一次次重新崛起。反觀項羽,棄關中而建都彭城,楚越之地,地廣人稀經(jīng)濟何能與關中膏腴之地相比,也無名山大川之險阻,公元前205劉邦趁項羽東征時,就迅速占領了楚都彭城,“收其貨寶美人”。
二、人和盡用其才
公元前201年,劉邦和群臣論漢得天下的原因,劉邦說道:“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在劉邦看來他能得到天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用人才。在劉邦集團里不論出身,有才的人多能得到任用,趙翼《 廿二史札記》中說“其君既起身布衣,其臣亦多亡命無賴之徒”。
反觀項羽,韓信原本效力于項羽集團,但項羽未予重用結(jié)果去到了劉邦陣營,得到了劉邦的重要,在楚漢戰(zhàn)爭終韓信屢次大敗楚軍。其謀士范增在得知劉邦進入關中后,建議項羽殺死劉邦,未被采納。在鴻門宴上多次示意項羽殺劉邦,又使項莊舞劍,意欲借機行刺,終未獲成功。蔣濟說:“項羽若聽范增之策,則平步取天下也。”劉邦也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除人才的任用上,劉邦在進軍關中過程中,采取“所過毋得掠鹵”的策略,入關后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廢除秦以前的苛政等拉攏民心的政策,為其后來能占據(jù)關中留有好的影響。再反觀項羽,巨鹿之戰(zhàn)殺降20萬,攻破齊國時,齊民紛紛歸附他反遭屠戮。分封諸侯時因田榮未救項梁而不予分封導致,楚漢戰(zhàn)爭中的后院起火,他雖然分封了各路諸侯但其多多他有意見,這些關系的不當處理使得諸侯們紛紛歸附劉邦。誠然,楚漢戰(zhàn)爭勝敗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從地利人和方面看,無疑劉邦都是占有優(yōu)勢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