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shù)中國式家庭里,父母們在與子女的相處中總是以語言暴力為主,”這點小事都干不好?”“你看看鄰居家小孩,再看看你自己,真是上不了臺面”,然后美化成 “刀子嘴豆腐心”“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可這些話對于孩子來說真的有好處嗎?
近日,在一檔節(jié)目中,工作好能力佳的海歸女碩士時悅,在父母眼里因為 “大齡沒房又屬羊”卻被判定成了處在“相親鄙視鏈底端”,遭到父母的頻繁催婚,而在她與父母眼中的“優(yōu)質(zhì)對象”相親被拒后,母親竟然大發(fā)雷霆,直言是時悅在朋友圈里發(fā)布的穿熱褲、露臍裝的照片引起了男方不滿,造成了相親失敗,并羞辱女兒“只有做妓女的才這樣穿”。
其實男方拒絕時悅的原因是男方暫時沒有回國的打算,雙方也只是走了個過場,可到了時悅的母親這里,就全是時悅的錯。
事實上,在時悅的成長中,她曾遭受過無數(shù)次這樣的時刻,一旦向父母提出一點點反對意見和表達出自己的不滿,父母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責怪女兒不夠強大。就算曾經(jīng)氣到淚崩將母親拉黑,但母親仍舊不以為然,還以“你是學心理學的還不能自我調(diào)整,能力不過關(guān)”來敷衍她,甚至還曾表示“我從來不擔心你會自殺”,讓她徹底心寒。
根據(jù)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研究報告指出顯示,父母在每天對孩子說的話語中,僅有不到20%的語言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大約每個孩子平均一天會得到超過430條的評論,但其中的正面評論卻只有30多條。
“你真是一點都不聰明?”
“這都不會干,你有什么用!”
“別人家小孩什么都會,你會什么!”
“就你這成績,干脆別上學了?”
“這么簡單的題目你都不會嗎!”
“別哭了,再哭就把你扔到垃圾桶?!?/p>
心理學家說,人格健全的人,童年都是被愛澆灌長大的,而童年的不幸,其實很多是由父母的言語暴力導致的。
中國式家長的言語暴力,對于孩子來說,要比身體上的暴力更加殘忍,如果長此以往只顧一味的打壓孩子,孩子只會慢慢喪失掉與家長溝通的欲望,從而不愿和外界進行有效的溝通,語言暴力在這種時候已經(jīng)漸漸演變成了一把兇器。
要知道家庭中的親密關(guān)系是多種不可控情緒產(chǎn)生的土壤,性別歧視,語言暴力,打擊教育,當這些發(fā)生在最親近的家庭關(guān)系中,產(chǎn)生的無奈和矛盾往往不可調(diào)節(jié),與其費盡心思補救,倒不如從一開始就跟子女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如果愛他就請跟他好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