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講了《如何判斷整體市場的貴賤》,還介紹了《指數基金那點事兒》。這一期我們來介紹一下如何判斷指數基金的買賣點。
先來看一張圖
以十年期投資為例,經過筆者測算:
股市每2~4年會有一個小周期(30-50%波動空間),而每7~10年一輪大行情,也就是俗稱的大牛市。不論你身處哪個階段,之后牛熊市可能會遲到、卻從未缺席過!
要想使用指數基金這個工具實現十年十倍的投資收益,必須學會判斷指數的估值
不來虛的,直接上結論,再加上淺顯的解釋。
對于上證50、上證紅利、中證紅利、全指金融、全指銀行、恒生指數這些指數,判斷低估的標準是:
PE<10,PB<1,ROE>12%
有人就有疑問了,就這么簡單?靠譜嗎?
對于單個企業來說單靠這3個指標想判斷是否低估,并不靠譜。但是對于指數來說,用這3個指標就完全、絕對夠了。對!就是這么簡單、粗暴、直接!
上面提到的這些指數由于囊括的都是發展比較成熟、盈利比較穩健的企業,因此股息率也很高。正由于穩定且成熟,因此沒有爆發式發展的可能、也沒有什么題材供投資者“消費”,因此市場給予其的估值也就比較低,PE常常在6~15之間、PB在0.8~2之間徘徊。
此外,ROE>12%意味什么?(ROE即凈資產收益率,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理財的年化收益率)意味著即使估值不提升的情況下,每年靠著凈資產的增值就可以推著指數點位上漲12%。
判斷高估的標準是:
PE>13,PB>1.8
備注:指數的估值我以后每周末會統計主要指數的估值并發布,供大家參考。
對于中證500、全指醫藥、中證傳媒、中證環保這類指數,判斷低估的標準是:
PE <25, PB <2.3
這類指數往往是中小企業,以中證500為例,成分股市值最大的為360億左右,最小的只有40億,平均市值是120億。這類企業往往有很多所謂的概念,具有高成長性,具備以后成為大公司的潛質。因此相對于成熟企業,市場一般給予成長性企業的估值比較高。PE常常在18~70之間、PB在1.8~4.5之間波動。
中證500中有一些企業以后肯定會脫穎而出,成長為滬深300指數的成分股,甚至成為上證50的成分股。而醫藥為何大家給予其高估值?主要在于中國老齡化加快、老年人增多、醫保開支逐年快速增大,因此醫藥企業有很大成長空間。傳媒則由于大家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文化傳媒的消費也會越來越大。環保就更不用說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保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發展的產業。
判斷高估的標準是:
PE >60, PB >4
知道了如何判斷指數的高估和低估,是不是已經躍躍欲試準備實踐大干一場了?且慢!還有兩個重要的事需要提醒大家。一是關于買賣策略。二是關于堅持。
當指數估值符合上面所列出的低估的標準時,并不是一把梭哈一次性買入完事,而是需要開啟牛逼、無敵的定投模式。為什么這么做?因為即使指數滿足低估的條件,但是你并不知道以后它以后是否還會更加低估。
永遠不要去試圖猜測市場的最低點,這無異于算命,不靠譜。正確的做法是低估時逐步、分批的買入,將自己的資金在市場的低水位區域分散的投進去,直至市場回暖指數估值不再低估。這樣你就可以在低估區域吃到大量的便宜貨,形成一個美麗的微笑曲線。就像下圖:
投資收益往往是非線性實現的。在定投的過程中往往80%的時間不賺錢,而利潤是在剩下20%的時間甚至極端情況下在5%的時間就賺到了。定投的關鍵在于長期堅持,要忍受得住浮虧時的煎熬。在市場上漲最瘋狂、肉最多的那段時間你要身處其中,而不是漲起來后才后知后覺的拍大腿。
有個段子:每天結賬是短工,每月結賬是工薪族,每年結賬是金領,而每隔幾年結賬的、才是投資家。“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本就是經濟周期的規律!
方法得當,堅持不懈,投資十年收獲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