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國幾千年的皇帝聚在一次,看作是一個班級,那么絕大多數的皇帝都屬于那種雖然上課溜號,偶爾睡覺,但還算老老實實。雖然給不出驚才艷艷的考卷,至少連蒙帶唬也能弄個七八十分,勉強及格。
但總有幾個同學,表現的就是那么的與眾不同。他們或是天賦驚人,或是勤奮過人,或是家底嚇人,又或者是運氣好的令人發指,閉眼睛瞎蒙都能答個滿分。而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我們常說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幾位可以說是我們最為熟知的古代帝王了。作為將大漢民族推向頂峰的幾位男人,他們也因此流芳百世。之前,我們已經介紹了開創'皇帝’這一封號的秦始皇,而今天,我們就講一講排在他身后的這位富四代,渾身散發著濃郁霸道總裁氣息的漢武大帝,劉徹,劉小豬同學!
而這位皇帝的人生格言則是——對手,我只選皇家的!
第一回合:太皇太后愛的教育
和自己的祖輩們相比,劉徹毫無疑問,是相當幸福的。
在漢武帝繼位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里,整個漢朝都處于一種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
《史記·平淮書》中記載著這樣一句話:自天子不能具其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
意思就是當時的皇帝,也就是老流氓劉邦,都不能湊齊四匹毛色一致的馬拉車,將相只能坐牛車,老百姓更是啥都沒有。
這就相當于國家一把手開不起奧迪只能開奧托,手底下的官員一人一輛三蹦子,老百姓頂多騎自行車弄不好還是不退押金的OFO……
總而言之就一個字,窮!
可能是因為窮怕了,整個漢朝初年都在實行一個政策:休養生息,使用黃老之術治國,搞無為而治這一套,讓整個國家自然恢復。從漢惠帝到漢景帝,這一政策得到了堅決的實施,即便有少數喜歡搞事情的人也會被掃進垃圾堆。即便到了文景二帝時期,整個國家的情況已經大為好轉了,可銘刻在骨子里的,窮怕了的想法還是讓他們選擇了節儉度日。
不過到了漢武帝這里,一切都改變了。
《漢書·食貨志》中記載了景帝給劉徹留下來的家底:“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span>
總而言之一句話,咱有錢了!富裕了!不用再過苦日子了!
之前貧窮限制了咱們的想象力,而現在,俺們老劉家的孩子,也可以有夢想了!
劉小豬在剛剛登基的時候,年紀很小,只有十六歲。這正是一個男孩想象力最豐富,行動力最堅決,最有冒險精神卻又最容易沖動不計后果的時期。可以說物質的充裕讓他有了產生各種“大膽想法”的資本,而大漢王朝卻又沒有一套完善的刑法來限制他的行為。
一切似乎都向著《少年皇帝肆意妄為大臣離心離德眾叛親離慘案恩仇記》的劇本狂奔而去,可讓所有人意外的是,在劉徹正式成年之前,他都沒有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情。
原因很簡單,他的監護人就在一邊盯著呢。
就算熊孩子再能折騰,在大人身邊也鬧不出什么花樣來。
作為一個未成年人,劉徹并沒有直接掌控國家大權。當時的大漢朝,整個國家所聆聽的,其實是太皇太后竇氏的聲音。作為一個歷經四朝的老人,竇太后不愿意,也沒那么多精力到處搞事情。所以在竇太后掌控朝政的這段時間內,大漢王朝的一切,還是一如往常一般循規蹈矩著。
不過就像大多不愿意被人掌控的年輕人一樣,少年劉徹也做出了自己的反抗。為了對抗老太后那遍布朝堂的政治勢力,劉徹需要一群盟友。而與此同時,一群不得志的儒生也嗅到了這位小皇帝的不同尋常之處。整個漢朝奉行黃老治國,道家盛行,儒生并不受到重視,但這個小皇帝似乎有些與眾不同。
這一次,他們似乎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首先對少年劉徹發起“追求”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董仲舒。
而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三策”,更是無比對劉徹的胃口。
第一: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我們都知道,劉邦在當皇帝前只是一個普通百姓,他這個皇位是一步一步靠自己爭取來的,其勵志程度簡直能把那些心靈雞湯甩得影都看不見。
不過白手起家這件事情雖然聽起來很勵志,但是也給老劉家的統治造成了一個很不好的影響。誰知道民間有沒有劉邦的狂熱粉絲,想要學習一下偶像的先進經驗,經歷一下他曾經成功的喜悅,也來玩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對于這種事情,每一位劉姓皇帝都很頭痛,但他們都沒有太好的辦法。直到董仲舒的出現,這一切才有了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震驚!你們以為的白手起家居然有這樣的內幕,高祖居然也是關系戶!董老師為你揭開真相!》
你們以為劉邦是個小混混,其實他是神仙噠!
而為了豐富這一理論,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包裝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改服色、易正朔,用一大堆聽起來玄而又玄的東西來證明皇帝這個職業是壟斷的,是有暗箱操作的,每一個王朝的更迭都是已經內定了的!當皇帝這種事情,咱們普通老百姓就別想了,人家都是關系戶內部競爭!
不過雖然君權神授這一招幫助劉徹及后來的皇帝們解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但同時,編出“天人感應”系統的董仲舒,也給自己留下了一個后門。天人感應,皇帝是上天的孩子,那么說平時遇到什么自然災害,是不是都因為你這個當兒子的胡作非為你,惹得老天生氣懲罰你??!
因為這個后門,日后的董仲舒沒少用各種借口來折騰漢武帝,甚至逼得這位高傲的皇帝低下了頭,下了史上第一封罪己詔。而漢朝的丞相也被折騰的夠嗆,一旦有個天災人禍,立刻就會被罷免,也算是躺著中槍了。
第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董仲舒是一個儒生,提出這一點我們也很好理解。不過董仲舒所倡導的這個儒家,和孔子當年搞出來的儒家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應該算是一個魔改版本。
董仲舒所提倡的儒學,是和法家學說雜交的,或者說這是一個披著儒家學說外皮的法家。
每一個管理者最期盼的東西是什么?肯定是手下的每個員工都老老實實守規矩,不要搞什么騷操作。作為整個國家的最高管理者,皇帝自然也是這么想的。法家的所作所為事實上就是在幫助皇帝管理手下的百姓,只不過因為當年秦朝玩法家這一套玩脫了,過于嚴苛的秦法給全天下人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陰影,以至于后來的統治者即便很饞法家的身子,也因為不愿意承擔被群起而攻之的代價只能望而卻步。
不過包裝狂人董仲舒卻給出了一個完美的方案。
相比于過于棱角分明的法家,溫和的儒家明顯更能讓人接受。而且董仲舒儒家學說中的另外幾個觀點更是搔到了漢武帝的癢處。儒家講究大一統,講究中央集權,講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我們都知道,漢武帝一輩子干的最著名的事情,就是和匈奴長達三十九年的激情SOLO,大一統明顯是給漢武帝一個理論上的支持。
為啥要打匈奴?孔子說的!
孔子:我不是,我沒有,你別亂說!
除此之外,就是思想上的統一。現在我們大漢朝之所以每天都有人打嘴仗,有人胡思亂想,就是因為亂七八糟的觀點太多了!以后所有老師都教一種思想,就學咱們一心忠君愛國的儒家,您還擔心以后有高級知識分子帶頭叛亂嗎!
不用動手,他的老師同學就能把他噴成篩子!
而另外的兩條:春秋大一統、尊王攘夷,建立太學,選賢才,舉孝廉,也讓劉徹很是認同。董仲舒提出的這四點直接打動了年輕的劉徹,而儒生也成為了漢武帝最為器重的人才。當年輕的漢武帝登基稱帝之后,原本被排擠到邊緣的儒生重新殺回了朝堂,隱隱有了成為C位的勢頭。
原本對于劉徹折騰的這些東西,竇太后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準備插手的。畢竟他是皇帝,權利終究要交到他的手里的,愛怎么折騰怎么折騰去唄。雖然那些儒生很討厭,但這又關她什么事情呢!
原本只是這樣的話,儒生可能會平穩地取代老舊的官員,成為朝堂中的新鮮血液。
可似乎有些人對這個過程有些不耐煩,覺得黃老治國這些人之所以現在能壓在自己頭上,就是因為有竇太后撐腰。在一種迷之自信下,在建元二年,漢武帝手下的儒生趙綰直接提出不讓竇太后過問國家大事,把權利交還給皇帝。而這件事情,讓竇太后非常不滿。
老娘還沒死呢,你們就想奪我的權了!
權力這種東西,有一種致命的吸引力,享受過那種至高無上的感覺之后,沒有人舍得將它舍棄,這也是歷史上的皇帝幾乎沒有主動退位,即便是退位了也要當幕后操盤手的原因。
面對這些儒生的“越界”,以及自己孫子隱形的挑戰,竇太后決定迎戰。
作為一個有著豐富政治斗爭經驗和閱歷的老太后,竇太后的出手非常果斷。她沒有去找這些儒生理論,她也非常清楚,自己是說不過這些耍嘴皮。在做出反擊的決定后,她直接下令,讓手下人去找趙綰以及另一位儒生王臧的把柄。也算是這兩個人自己不爭氣,很快,竇太后就找到了這兩個人的罪證,并將兩個人抓進了監獄。趙綰和王臧在監獄中自盡身亡,而竇太后則借著這個緣由,將漢武帝身邊的心腹挨個處理。
趙綰和王臧自盡,竇嬰和田蚡因為外戚的身份,被撤掉職務,扔回家中。緊接著,竇太后又將丞相和御史大夫換成了自己信任的許昌和莊青翟,看住自己這個不老實的孫子,不讓他在朝中搞事情。
就這樣,漢武帝的第一次斗爭失敗了,而且是潰敗,毫無還手之力的吊打。被奶奶“愛的教育”了一頓之后,年輕的劉徹意識到,太皇太后這幾十年的政治斗爭經驗完全不是自己一個正直青春期的小男孩能夠比擬的。痛定思痛之下,他決定,暫避鋒芒,拖時間,他需要培養屬于自己的勢力,他需要發育!
2. 真男人就是要正月剃頭
而這一發育,就是四年。
建元六年五月,竇太后去世,劉徹終于將權力收回了自己的手上。失去了一個經驗豐富的對手,劉徹心中多少是有些復雜且不甘的。但是很快,劉小豬同學就驚喜地發現,一個姓竇的家伙十分乖巧地將把柄主動遞到了自己手上。
這個人,就是曾經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大將軍,魏其侯,漢武帝的第一任丞相(不過很快就被竇太后給踹下去了),竇太后的親侄子,漢武帝的遠房親戚,竇嬰!
而這件事情涉及到的另外一個人,也不是外人,正是自己母親的弟弟,漢武帝的親舅舅,田蚡。
最開始的時候,田蚡和竇嬰其實是在一條戰線上的,雖然姓竇,但是竇嬰和竇太后卻總是有些不對付。在漢武帝初年,竇嬰能當上丞相,甚至都多虧了的田蚡推舉,而后來因為那一場政治風波,這兩個人也都被都太后所貶斥,算是難兄難弟。要是這么看的話,竇嬰和田蚡都應該是關系很好才對啊,怎么會鬧得不可開交呢?
事情卻要從一個'第三者’講起了。
竇太后死后,竇嬰失去了自己的政治靠山。雖然竇嬰幾乎是一輩子都在和竇太后鬧別扭,但他卻終究改不了自己的姓氏,而因此遭到了冷落。
當年他做丞相的時候,門庭若市,熱鬧非凡。而到了現在,竇嬰很悲涼地發現,自己似乎被整個世界所遺忘了。巨大的心里落差,讓竇嬰有些接受不了。
而就在竇嬰感嘆世態炎涼的時候,一個很不懂得官場上踩低捧高的家伙,來到了竇嬰的家中。
這個人叫灌夫。
竇嬰和灌夫的年紀相差很大,完全是兩代人,可原本應該有很大代溝的兩個人,卻成為了忘年之交,頗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不過壞事就壞在了這個灌夫的身上。
有一次,因為灌夫的姐姐去世,灌夫穿著喪服去拜見當時的丞相田蚡,因為漢代有一個規矩,穿著喪服不能喝酒,為了敷衍灌夫,田蚡就說了這樣一句話:“吾欲與仲孺過魏其侯,會仲孺有服”《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大概意思就是,“今天真是不巧,我本來還想和你到魏其侯家喝酒呢,結果你穿著喪服,這酒喝不成了!”
其實這句話就是一句敷衍客套,基本上和女生拒絕人時候說的“要睡了”、“去洗澡”之類一個意思,不過這個灌夫卻是個直腸子,一聽田蚡這句話,心里樂的不行,田蚡田丞相給面子哎!還是去我老哥魏其侯竇嬰家哎!這下算是抱上大腿了,還能拉老哥一把!
于是,死心眼的灌夫立馬點頭:“我的事情不重要,您開心就好!咱們定個時間,咱們哪天去竇嬰家喝酒去啊!”
田蚡被噎得一時間不知道說些什么好,只能隨便說了個時間應付一下。而聽了這個消息,灌夫立即興高采烈地跑到竇嬰家,告訴自己老大哥,當朝丞相要來你家開PARTY了,趕緊準備一下嗨起來啊!
心里對朝堂多少還有點小期盼的竇嬰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心情好的不行。大半夜就讓自己家里打掃起來,準備伙食,天亮的時候就一切準備完畢,就等著田蚡到位大家一起造作快活。
然而他們從五更等到中午,田蚡也沒來。
竇嬰心里就有點不舒服了,他問灌夫,都這個時候了,丞相還沒來,他是不是忘了?
因為這個事情是自己張羅的,灌夫就有點感覺沒有面子,主動去田蚡家找田蚡,再不來就只能吃回鍋肉了!結果一到田蚡家,灌夫發現田蚡還在睡懶覺。
好不容易叫醒了田蚡,田蚡一拍腦門,說自己昨天嗨的有點過頭,喝斷片兒了,把這事給忘了。那咱們現在就走吧!
結果在去竇嬰家的路上,田蚡又走的慢慢騰騰的,一點都不積極,這就讓灌夫心中更是相當不爽——你這是有多看不起我灌夫??!
后來在竇嬰家宴會上的時候,喝多了的灌夫下場表演了一點才藝,親自舞蹈了一番,舞畢他感覺不進行,還來邀請田蚡。不過想來一個糙漢子扭來扭曲實在是優秀辣眼睛,不想和這個醉鬼一樣丟人的田蚡并沒有接受邀請,這相當于又駁了灌夫的面子。喝了幾杯酒的灌夫終于忍不住心頭的火氣,說了幾句難聽話。為了不讓兩個人翻臉,竇嬰趕快把灌夫給扶了出去。雖然最后田蚡在竇嬰家喝到很晚才走,可這一次PARTY卻完全沒有達到原本的效果。
不僅沒有和田蚡拉近關系,反而還搞出事情來了!
通過這一次的宴會,田蚡對竇嬰這個曾經聲名赫赫的大佬的虛實有了一定的了解。通過他放下身段當癩皮狗時的那種熟練與溫順,田蚡知道,竇嬰,以及他背后的家族,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只手遮天的竇家了。于是,過了一段時間,田蚡就提出了一個很無禮的要求:他要竇嬰在長安城南的一塊地!
這實在是有些過分了。
得知這件事情后,灌夫這暴脾氣就壓不下去了,沒有陰陽怪氣和拐外抹角,他直接指名道姓地大罵田蚡。而灌夫也并不想把土地送給田蚡,要知道人的貪欲是無窮無盡的,誰知道這次滿足了田蚡,下次他會不會提出更過分的要求!所以到最后,田蚡也沒拿到這塊土地。而因為這件事情,田蚡和竇嬰、灌夫也結下了仇怨。
田蚡并不是一個坦蕩君子,在因為這件事情落了面子之后,他就決定報復。不過報復的對象并不是拒絕自己要求的竇嬰,而是那個暴脾氣的灌夫。
灌夫的家族是潁陰的豪強,而且還是為非作歹無惡不作的那種。當地的百姓對他們相當的怨恨,甚至編兒歌詛咒他們滅族。這一點,很快就被田蚡發現了。
西漢從開國以來,一直有一個政策,那就是抑制豪強。畢竟劉邦就是從小流氓做大做強的,老劉家自然不想搞什么《我的成功可以復制》之類的狗血故事。而在這種掃黑除惡的大環境下,灌夫的家族隨時都可以被田蚡拎出來處理掉,而灌夫也會遭到家族的拖累,保不好便會身死族滅。
不過灌夫手里也有著田蚡的把柄。
在當初漢武帝還沒繼位的時候,田蚡曾經在一次送淮南王的路上,對這位劉姓子弟有過這樣一段話:“高祖孫,即宮車晏駕,非大王立,當誰哉?”
意思就是,等到現在的皇帝死了,繼位的人不是你還能是誰呢?
事實上田蚡一點都沒有支持這個淮南王的意思,畢竟有自己親外甥在,他腦子出了問題才會支持其他人。說這句話的目的很簡單,田蚡就是饞淮南王的金銀財寶,而他最終也如愿以償,得到了一大堆的金銀財寶。
雖然只是口嗨,誰也不會相信田蚡真的會傻到去支持一個外人,但在封建社會,大臣們是不能議論皇位繼承的,這是犯忌諱的。尤其是他支持的還不是現在的皇帝!所以這件事情,就相當于灌夫的撒手锏,你要是搞我,那咱們就同歸于盡!
大家都握著能致對方于死地的武器,在誰都沒活夠的情況下,也只能咬著牙握手言和。
不過這種虛假的和平終究不會長久。
在元光四年,田蚡的姐姐王太后下詔,給田蚡舉辦一場婚宴,而且這個婚宴要求讓所有在京城的諸侯大臣都要參加。原本聽說這件事情是田蚡主持,灌夫就相當的不愿意,但這個時候,突然對癩皮狗這一職業有了濃厚興趣的竇嬰卻極力勸諫灌夫參加。
灌夫的理由很簡單,我已經因為酒宴得罪了田蚡一次了,我絕對不會因為類似的事情再得罪他一次!
而竇嬰卻十分堅持:當癩皮狗沒什么不好的,只要三分鐘,你也會愛上這種感覺,是兄弟,就來舔……他!
拗不過的灌夫只好答應,而在酒宴之上,這些賓客對敬酒的竇嬰表現得并不尊敬,這讓作為好兄弟的灌夫有些不悅。而緊接著,等到自己敬酒的時候,作為新郎的田蚡也完全沒有給面子。有句話叫“感情深,一口悶”,結果灌夫敬的這杯酒,田蚡卻根本沒有喝完,這是相當的不給面子。
不過對于田蚡,灌夫不敢發火。在接下來,他繼續敬酒的時候,敬到了自家一個親戚的身上。這個親戚此時正和身邊的程不識聊天,聊的正開心,沒注意到自己這位親戚。而終于,憋了一肚子火的灌夫爆發了,他指著自己這位親戚的鼻子開始大罵,似乎罵的不過癮,他連身邊那個被拉著說話的程不識也一同罵了起來。
自知理虧的兩個人并沒有說什么,而此時田蚡卻插嘴了。
“程、李俱東西宮衛尉,今眾辱程將軍,仲孺獨不為李將軍地乎?”
這個程不識和李廣是東西宮的警衛隊長,今天你當眾侮辱了程不識將軍,你把李廣將軍置于何地!
這句話非常惡毒,表面上在說程不識和李廣,實質上卻是在說他們背后的兩個人。程不識和李廣是東西宮的警衛隊長,而東宮和西宮的老大,正是漢武帝以及王皇后。打狗還要看主人,你打他們的臉,不就是在打這個大漢朝掌權兩人的臉嗎!
這事情一下子就上綱上線了。
而喝了點酒,腦子不是很清醒的灌夫并沒有反應過來,反而說道:“今日斬頭陷胸,何知程、李乎!”,你今天就算是砍了我,我也不知道這兩個貨是誰!
原本看事情鬧大的竇嬰拉著灌夫就想走,可這個時候田蚡繼續上綱上線。說今天的婚宴是王太后吩咐舉辦的,你今天鬧事,就是不給王太后面子,是大不敬!于是,田蚡就把灌夫給抓了起來。
灌夫這個人是立過功的,漢武帝并不想殺了他,但田蚡又是自己的舅舅,迫于母親的壓力,他只能和稀泥,讓兩方在東宮進行一場辯論賽。為了保護自己最后的小兄弟,竇嬰也終于找回了當年大將軍的硬氣,和田蚡撕破了臉皮,對峙了起來。而事情的最后,漢武帝也沒有做什么處罰,還是把這個事情不了了之。
不過這樣一來,王太后不干了。王太后說,現在我活著,人家就欺負我弟弟,等到我死了,那我們家的人豈不是要被人欺負死!為了逼迫漢武帝,王太后選擇絕食。迫于無奈之下,漢武帝將竇嬰逮捕。
被抓了的竇嬰一下子就慌了,在這個時候,他突然想起來漢景帝在臨死前曾經給過他一個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這不算是什么大的權利,和那些免死金牌完全不是一個等級,只是賦予了竇嬰一個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的權利。
不過壞事就壞在了這個遺詔的事情上了。
漢武帝一聽有遺詔立刻讓人去查,卻發現皇宮根本就沒有備案!而這封遺詔上面的章也不是皇帝印璽!
這遺詔是偽造的??!
我們并不清楚究竟是皇帝不靠譜,還是竇嬰病急亂投醫,這件事情,最終將竇嬰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最終,在元光四年的十月,灌夫被殺,十二月,竇嬰被斬首,竇太后留下的外戚家族也因為竇嬰的死而最終失去了話語權,泯為眾人。
不過似乎是虧心事做多了,在竇嬰死后的第二年春天,田蚡病倒了,嘴里總是喊什么服罪的話,而后不久,田蚡就驚懼而死,幾年之后,田蚡的兒子被隨便找了個罪名剝奪了爵位,來自王太后的這一支外戚勢力也被掃蕩。只不過并不想她想的那樣,是被其他外人所滅,而是被她的親兒子隨手掃進了垃圾桶。
竇家和田家,是漢武帝初年最為著名的兩家外戚勢力。竇家和田家的倒臺,也代表著舊時代的陰影終于被漢武帝徹底掃清,阻攔他向前看的煙瘴一掃而空。他的目光越過大漢王朝的山川河岳,越過生機勃勃的田野叢林,越過每一位大漢子民的頭頂,最終,匯聚在北方那片一望無盡的草場之上。
那是一片給無數漢人帶來痛苦回憶的土地,那是一個讓無數漢人憤怒畏懼的民族。
我就喜歡和皇家的人斗!只不過,這一次我的對手,是一個歪果皇帝!
匈奴的單于?感受大漢王朝的天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