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有多少個縣市一級的行政區?
冷不丁的這么一問,估計十個人有八個半會想三分鐘以上,但想了三分鐘,也最多能答出一半。哪一半?那就是十四個地級市:南寧,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欽州,貴港,玉林,百色,賀州,河池,來賓,崇左。
但是說到地級市以下具體有多少個縣市,那估計十個有十個半一時半會是給不出答案的!自然也就只能上網查查了,根據查到的信息,網上答案是:截止2021年2月,廣西分14個地級市,總轄48個市轄區、10個縣級市、43個縣、12個自治縣,共計111個縣級區劃。
如果再問冷一點,這些縣市區都叫什么名字,那估計更加沒幾個人能講得清了。當然,也包括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
廣西2020年
這111個縣級區劃,也是幾十年來經過的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下形成的結果。如撤縣建市的縣級市,撤縣并市的市轄區,撤鎮建縣的新縣城,等等,這一說起來就是地方的歷史發展故事了。
但總的來說,今天熟知的廣西各縣,雖然在解放后幾十年間的發展變化各異,但基本上都是承接于民國時期的建制。由1949年廣西區劃的15個行政督察區轄下的1市99縣變革而來。
那民國時期廣西的1市99縣的具體變革過程,是怎么樣的呢?這就得扯到民國建立時的一系列政策,即對清朝的行政劃分改革——廢府存縣(又稱廢府留縣)。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行政區劃變革,是“市”作為行政區劃的發端,并最終影響到今天,基本奠定了現在各省市縣一級區域的大體樣子。
廣西1949年
都知道,清宣統三年(1911年),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年,廣西省的行政劃分為十一府,二省直隸廳,二直隸州,轄下八廳,十五州,四十九縣及四十二個土屬行政區。用現在的話來理解,大概意思就是分15個地區(11府2直州2直廳),轄114個縣級行政區(8廳,15州,49縣及42土屬)。
到民國初立,新制度,新掌權者,時代在變,社會制度在變,那自然方方面面都會有一定的改變。在行政區劃方面,變化就更大了,而且是根據時局,一年不同一年,變化相當頻繁。
如在1912年,行政劃分上承接原清朝的省,府(州)、縣(州、廳)三級管理體制;到1913年袁世凱又改為省,道,縣三級;到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又改為省,縣二級制;后來又慢慢的出現“市”這一級行政,等等。
這只是普遍地方實行的行政制度,在一些省份還有不同行政劃分,意義差不多,但名字不同。如廣西就有民團區,行政督察區之類,蒙,藏地區還有盟,旗,宗、豁之類。
清光緒1898年
在這個歷史時期的頻繁變革,自然就給這些地方帶來很多的變化,也正是這些變化,所以今天在介紹各個地方的歷史的時候,總會有一些帶點說法。舉個例子,就以介紹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所在的桂平來說,一般會這樣介紹:桂平,古稱潯州。粗聽,這說法很正常,沒毛病,這也是當時對州府治所城的一種稱呼習慣。
但是,非要挑字眼,挑歷史,那嚴格來說這句話是不對的。因為清代往前,單說潯州,梧州,柳州,桂林這些名稱,實際上指的都是一個大的地區,是片不是點,用現在的話說,相當于地區,地級市一級的行政,潯州就包括了桂平,貴縣(貴港),平南,武宣四縣(清代),桂平只是潯州治所所在地,叫附郭縣,是潯州管轄縣之一。
不過,認真你也不一定輸,查查歷史,這句話也是對的。那同樣的一句話,又講對又講錯,光是挑字眼嗎?那也不是,這就得講講古,講講民國初年的廢府存縣改革了。
廢府存縣只是這政策的一種概稱,統稱,代稱,實際上這政策的內容很多,廢府存縣只是其一,是這個政策的開端,后面還有廢府置縣,廢州(廳)置(存)縣,廢府(州)改縣,有著一整套,一系列的條條框框;這政策執行的時間跨度也很長,從1912年開始到1929年才基本結束(以廣西為例)。
如1912年1月時先是承接清朝的行政制度,裁撤各府附郭縣,以首縣原有轄境為各府區域;改直隸廳,州為府;改州,廳為縣。具體的就是把原來清代的十一府二直隸州二直隸廳全部改為府,名稱用“府名”,取代原來的那些附郭縣的縣名,這些改名后的府的行政等級,即是縣級行政,這叫留府廢縣,即:
這十五個地方,唯一有大改變的,就是思恩府的武緣縣,因為這里出了一個響當當的人物——陸榮廷,在他的影響下,不甘心與武僅僅是有緣,而是一心想以武鳴天下,所以就把武緣改為武鳴府。
同時執行的,還有縣級的州廳改縣(下篇介紹),1912年的這一輪改革后,實際上廣西實行的就是省,縣行政二級制了,廣西省主體行政劃分是:1省轄77個縣級行政,其中15個縣叫府,62個行政區全部改置叫縣。(部分區域此時沒有改制,如南丹,忠州等十幾個地方是后幾年才陸續改)
正是這背景之下,“桂平,古稱潯州”這句話中的潯州專指桂平縣,也就是正確的了,只是說古稱實際上也就“古”到1912年而已!
如果是歷史這么一直延續,那現在很多地方的歷史也就改變了,但民國初年,社會經歷了很多的動蕩,時局不說千變萬化,那也是此起彼伏的,發生的事件很多。如到1913年時,由袁世凱主政了,行政區劃的政策就又變了,那就是廢府復縣。
簡單講那就是凡縣級行政區一律改稱縣,取消所有縣級行政區的地名中帶“府”,帶“州”之類字眼,這就統一了所有縣級行政區的名字規范,省,縣二級制一目了然!這一年的政策主要影響的就只是1912年那十五個府,所以廣西的77個縣級中,62個叫做縣的名字不變,15個叫“府”的地方又則再次改稱,怎么改呢?大體原則就是恢復原來那些縣的名字。
改桂林府為桂林縣,
改平樂府為平樂縣,
改柳州府為馬平縣,
改鬰林府為鬰林縣,
改潯州府為桂平縣,
改梧州府為蒼梧縣,
改上思府為上思縣,
改武鳴府為武鳴縣,
改南寧府為南寧縣,
改慶遠府為宜山縣,
改百色府為百色縣,
改泗城府為凌云縣,
改鎮安府為天保縣,
改太平府為崇善縣,
改靖西府(歸順府)為靖西縣。
同樣,這一輪的改革,有兩個重要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有兩個地方沒有改變回來,桂林府沒有變回臨桂縣,南寧府沒有變回宣化縣,而直接叫桂林縣,南寧縣。
這當然是由當時的一些歷史原因所影響,按坊間分析,桂林是當時的省會,“桂林”這個名字廣為熟知,歷史人文比較深厚,關鍵是對外影響力說,“桂林”比“臨桂”這個名字大,所以繼續使用桂林之名;而“南寧”這名,則同樣是陸榮廷的因素,在一系列的因素之下,也就沒有改回來,并且慢慢發展成廣西省會的重要爭奪者。
最后,就是以他倆為例子,為榜樣,在后來也就有了柳州,梧州兩地的更名選擇,歷史的必然選擇之下,這四地也就成為了后來廣西最早發展起來的四個地方,《民國“廢府置縣”的行政區域歷史與廣西“市”級行政區的誕生》,是廣西很長一段時間里重要的四城,最終也是廣西最早成立的四個“市”級行政區。
第二個特點就是,那些比較有歷史的名字,從此慢慢退出了現實生活,如慶遠,潯州,太平,泗城之類,雖然后來在民團區,行政監督制度實行時,這些名字也一度重新提及,但已是漸行漸遠,成為歷史故事,歷史話題了。
那在廢府留縣制度影響下,類似于地區,地級市的府,州改革是這樣,那同樣制度下的縣一級的名字帶有“州”字的地方,又是如何改革,受到什么樣的影響,又有什么樣的故事呢?敬請關注下篇《廣西歷史:民國時期廢府留縣政策影響下名字帶州的地方的變革》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