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教育領域優質作者一書一法一工具,之前出了專欄《21課零基礎打造第二大腦》教會大家如何建立知識體系,如何管理知識,涉及如何打造寫作素材庫。而要想學好寫作需要運用到很多基礎的知識積累,比如說思維方面的。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已。——《孟子》
大家都知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們去醫院看病基本就是如此,沒有人真正關心到底是什么導致了頭痛、腳痛,所以只醫治疼痛的部位,不追究發病的病根。所以病好了,沒過兩天又生病了,有時候反而加重了,這就是沒有從根上找準毛病的原因。
再比如很多村莊在整治環境的時候,路兩邊垃圾遍地,為了應付上級檢查,直接用土掩埋遮蓋,一場大雨過后,垃圾重現。這樣的環境整理只是勞民傷財,也是只解決表面問題,不從根上解決問題的體現。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了碰到問題,都希望能快速的解決,而快速解決的方法只能是多做表面工作,從表面解決,從表面上下功夫,看似很快,實則隱患不少,待問題再出現的時候代價會更大。
其實最快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雖然前提不能最快解決問題,投入的精力會很多,但是前提投入的成本低,在沒有形成頑疾的時候,提前介入,以后會一勞永逸。
所以,我們經常遇到難題,想從徹底解決,就需要從尋找問題的根源上著手,運用演繹思維、歸納思維、透視思維來探索根源,尋找原因,尋找到問題發生的底層邏輯,以根上來解決。
一、演繹思維:從某一類事物所具有的一般本質屬性和關系,來推斷這一類事物中個別事物所具有的屬性和關系的思維過程,由一般性的前提到個別性的結論。
舉例:捷克丟了一把傘,他在家門口張貼尋物啟示上面寫道:本人不慎遺失黑色雨傘一把,該雨傘是從放射性實驗室拿出來的,長期使用會導致危險,希望撿到的人請放在我家門口。
第二天早上,捷克發現門口放著十幾把黑色雨傘。
其實捷克就是利用了人們的演繹思維心理,人們一定會想:我的傘來路不正,也許就是那把有害的傘,這樣的話,我就有危險,我還是放回去吧。
我們思考問題的時候,思考這個軸可以是“坐標軸”----X、Y、Z,可以是水平、垂直、立體,時間、空間等,這些都屬于定量的演繹思維。
而當思考是“對立軸”------里面、外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等時候,這些就都屬于定性的演繹思維。
我們對一件事進行演繹思維的時候要結合定量和定性來思維。
演繹思維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通過事物發展規律推斷事物發展方向和進展的一種思維方式。
二、歸納思維:從一個個具體的事例中,推導出它們的一般規律和共通結論的思維。
歸納思維說到底就是歸納方法,它分為完全歸納法和不完全歸納法。
案例1:直角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銳角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鈍角三角形內角和是180讀,那可以得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
而這就是一種完全歸納法,它是一種必然推理,其結論確鑿可靠。但是涉及個數不多才可以派上用場,適應性不廣。
1、完全歸納法是通過對有用信息和經驗進行提煉和歸納的方法。
完全歸納推理要想得出真確的結論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對該類事物所有成員進行觀察。每個成員觀察必須準確無誤。
案例2:一個農夫和豬的故事。
一頭豬被一位農戶購買后,這個豬每天就很恐懼,它想:“為什么這人每天要喂我?肯定有陰謀。”可是過去數星期,農戶每天都來,給它各種吃的,它慢慢也不恐懼了,心想:“這個人對我好,不會害我的!”
每天如此的過日子,更堅定了它心中的這個想法。它對農戶無論安排做什么都深信不疑,聽農戶的安排。但豬沒想到,過年了,它被從豬圈里趕出來并殺掉了。
這頭豬就成了完全歸納法思考的犧牲品。
其實我們很多人就會犯這樣的錯,比如買彩票、買股票,我們都根據之前的歷史痕跡來歸納推理未來發展的軌跡,當了和歷史軌跡相近的時候,我都會篤定買一定會贏,結果卻是我們賠得一塌糊涂。
我們從中歸納出來的規律,只算是用不完全歸納法找出的規律,它不是必然結果。
2、不完全歸納法是從一類對象中部分對象都具有某種性質推出這類對象全體都具有這種性質的歸納推理方法。
因為世界上的事物千千萬,不可窮盡,我們常用的歸納思維是不完全歸納法。
但是現在有了云計算后,通過這種歸納思維,可以從中找出事物發展的趨勢,提高了人們做決策的能力,但是它的可靠性不能達到百分之百。
但是,我們在用歸納思維思考問題的時候,那個思考的軸可以是“框架軸”屬于定性的歸納,也可以是對象外屬于定量的歸納。
透視思維:是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思維。
案例:德國制造是很有名的,德國制造的產品質量可靠是受到了廣大消費者肯定的。
而德國在提高汽車品質的思路是:只要機器能做的,成本合算, 就堅決不讓人做。
德國制造從大到汽車,小到螺絲刀,他們的產品很厲害,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德國制造好的口碑是因為一個觀點:不相信人。
德國人認為是人都會犯錯,都會有誤差,進而通過一條生產線必然會最終影響產品的品質。
所以德國通過透視思維考慮到人是影響產品品質的核心因素,所以德國制造品質的關鍵在于盡可能的多用機器來生產。
透視思維常見規律就是近大遠小、近寬遠窄、近實遠虛。透視思維運用最廣是用在繪畫中,這樣畫作才更立體,更真實;而追根溯源也是這個道理,我們容易被近處的大的、寬的、實體的遮擋了遠處小的、窄的、虛的以及深處核心的問題的本質。
正因為透視思維具有這樣的特質,才讓我們發現問題的本質變得更加困難。
舉例:
我們常用的思考法就有5W1H法,即Why(為什么)What(什么)Where(哪里)Who(誰)When(什么時間)How(怎么辦)
Where(哪里)Who(誰)When(什么時間)及集合外的How(怎么辦)是屬于零維度的。
What(什么)是屬于一維度的。
而只有Why(為什么)是N維度,是多維度的,正是這種多維度的才是發現和重新定義問題的關鍵。
回頭看,這個知識是一切知識的基礎是一種底層邏輯,很多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現象都可以從這里找到答案。
透視思維就是從社會發展規律,從人的底層邏輯出發,以人的原始需求或原因來考慮問題,解決問題。
寫在最后:
維是靈魂的自我談話。-------- 柏拉圖
用好演繹思維、歸納思維、透視思維,讓它們幫你追根溯源,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
專欄總共66種思維解讀,今天開始第四節是關于尋找問題根源的3大思維解讀,接下來的12節將進一步一一解讀。現在還在優惠期內29.9,隨著更新的完結,價格會隨之漲價,欲購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