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
解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這種精神疾病一度稱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癥狀是體內出現了幾個不同的人格
書中案例伊夫琳需要牽導盲犬才能上街,而她的另一個自我卻只要一副眼鏡就行了。這怎么可能呢?就算是不同的人格,使用的也是同一雙眼睛啊。
分裂的腦
對于嚴重而不受控制的癲癇,醫生會使用一種叫“胼胝體切開術”(corpus callosotomy)的手術應對
裂腦綜合征指的是腦的兩個半球在彼此切斷之后自行其是的現象,比如異手癥(兩只手行為不一致)。雖然被手術切開,腦的兩個半球卻并不像是分開的實體那樣單獨行動。它們設法調和彼此的行為,并由此維持了一個統一的自我感。
還有很多例子顯示了人類的同一性中有許多可能因為腦部損傷而失去的功能:認出我們自己和我們所關心的人的能力;對自己的個人歷史的記憶力;對自己的個性以及與他人之區別的連貫感覺;對自己的想法及行為的掌控感等等。
解離情緒模塊
當我們遭遇心理創傷,腦會保護我們不被其力量摧毀。正如之前討論記憶的抑制時已經知道,心靈會疏遠那些使人痛苦不堪的情感或記憶。而解離感就是腦的這種自我保護機制的一個副作用。作為比較,你可以想想身體在遭遇細菌感染時的反應。為了阻止這些外來的入侵者擴散,免疫系統會隔絕感染,形成一塊膿腫。這樣一來,細菌就與周圍的組織隔離了。不過這個防御機制也不是沒有缺陷的,因為膿腫十分敏感,一碰就痛。
同樣的道理,解離也隔開了心靈中遭遇創傷的部分。它將人的注意從痛苦上引開,從而將有毒的想法同有意識的自我隔絕。然而情緒的損傷并不會就此消失,它只是封鎖在了心靈深處的某個洞穴里。研究者將這些洞穴稱作是人腦的“情緒區塊”(emotional parts),它們就是那些可怕的想法和記憶所形成的膿腫。情緒區塊代表的是人的自我中受到創傷并被埋葬的部分。相比之下,沒有被創傷影響的部分則在文獻中稱為“表面正常區塊”(apparently normal parts)。
理想情況下,就像身體的膿腫不應破裂,腦中的情緒區塊也應該和表面正常區塊始終隔離,絕對不能互通。然而事實并沒有那么理想。心靈的受損區域雖然受到隔離,但它總是有再度蘇醒的危險。有時自我的這個分支會從流放中歸來,以另一個人格的反常面目重新登上舞臺
解離性身份障礙患者會在人格中相互分離的部分之間切換。其中的一個是日常的平常自我(即“表面正常區塊”),他在社會中正常度日,但總覺得和自己、和世界隔了一層。另一個是反常自我(即“情緒區塊”),為情緒創傷所扭曲
我們的腦中存在一個無意識系統,當它遇到相互矛盾的信息時,就會生出一個故事來調和它們,也會在我們的思想和知覺出現漏洞時填補它們。每次人腦填補一處空缺,它都懷著同一個目的,那就是保存我們的自我感。無意識系統的唯一使命就是保護我們的個人敘事(Personal nerrative)、維持我們身份的穩定,在我們遭遇情緒創傷的時候,它的作用就尤其明顯了。
每個人格在使用同一個記憶庫的不同部分
解離性身份障礙患者卻沒有明顯的腦部損傷,身份卻分裂成了好幾個自我,每一個都不知道另外幾個的存在。這些分裂的人格沒有共同的記憶,在視力測驗中也表現出完全不同的結果。為什么會這樣?既然腦子沒有切開,心靈又怎會分成了幾片呢?
此前的研究已經證明,壓力是在解離性身份障礙患者身上觸發人格切換的機關。而最大的壓力莫過于當初造成這種障礙的痛苦經歷了。
在每一次人格轉換時,患者腦中的另一個部分——海馬,腦中的情節記憶(也就是對于生活事件的記憶)中樞——也出現了不同的行為。PET掃描顯示,當患者出現不同的人格,他們海馬的活躍部位也隨之不同。就好像患者的每個自我都只能接觸一部分記憶,而對記憶的其他部分沒有察覺似的。
也就是說每一個人格都在使用同一個記憶庫的不同部分
如果每個不同的人格的確都以獨特的式接觸我們的情緒和記憶,那么多重人格的產生就有了神經病學的基礎。這不僅是心靈在抽象層面上隔離成了幾個部分的靈魂,在現實層面上,人腦也真的將神經元的加工活動做了分割,從而阻止了不穩定的記憶和情緒侵入患者的自我認知。
而且,患者加工記憶和情緒的獨特方式也反過來塑造了他們腦部的構造。根據腦的可塑性規律,經常使用的腦區會長出新的神經元,面積也會增大。而不常使用的腦區會出現神經萎縮,面積變小。
理論上說,如果你封閉了某些情緒和記憶、隔離了海馬和杏仁核中與它們有關的神經元,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腦區就會因為使用不足而漸漸縮小。借助MRI,研究者發現事實的確如此。與健康者相比,解離性身份障礙患者的海馬平均小了19.2%,杏仁核平均小了31.6%。
也就是說,多重人格不僅表現在記憶和情緒區活動的減少,也表現在了腦的實際結構上。由于造成情緒創傷的記憶只能被反常人格讀取,而反常人格又較少出現,所以儲存這些記憶的腦區就受到了冷落,并且越變越小。
當人腦嘗試將有害的情緒或記憶隔離,自我的一部分也將隨之而去。這就是為什么解離會令人感覺如此不適。無意識系統分離出自我的一個片段,以保護人的更大的身份整體。幸好這個片段通常只是很小一塊。或許這就是為什么那些分裂出來的人格多是不成熟的年輕角色
無意識的填補空缺與拆散
現在我們也許能夠明白,為什么切開裂腦病人的胼胝體不會產生兩個自我,而腦毫無損傷的人卻會出現好幾個人格了。
答案或許就在無意識系統扮演的不同角色之中
在裂腦病人身上,無意識系統會像在健康人的腦中那樣填補空缺。它會竭力將病人經驗的所有方面調和成一個統一的故事,并以此保存自我的完整,即使這些經驗是來自兩個不同的腦半球。
在解離性身份障礙的患者身上,腦中的無意識系統卻有著另外的目標。它要的不再是一個統一的故事,因為統一的故事是危險的,會使自我暴露在有害的信息之中。患者的腦會刻意將故事拆散,并將有害的情緒和記憶與自我知覺隔離,從而保護后者。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人腦才不會填補空缺。
人的身份是無法在人腦中精確定位的。它是在腦中的許多區域和過程的協作之中涌現出來的。而這些過程大致可以分成兩套系統。一個是有意識系統,我們都很熟悉,有著切身體會;還有一個是無意識系統,它獨立運作,并有著一套神秘的程序。在本書中,我們將這套程序親切地稱作“神經的邏輯”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