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究竟是一種什么病?
抑郁癥:
抑郁癥當然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疾病,需要被嚴肅的對待、診斷和治療。
抑郁癥這種病確實和很多常見疾病不一樣。它的特性讓它很容易被污名化,被很多人理解成矯情、心靈脆弱、性格缺陷。
面對這種局面,醫生們在持續努力,幫助大家更好的認知和診斷這種疾病。DSM-5標準,就提供了一套能夠幫助世界各國的醫生們診斷抑郁癥的規范方法。不過,這套方法雖然意義重大,也確實方便好用,但是主觀色彩太強,準確度還有巨大的進步空間。
簡單來說,如果一個人出現持續的抑郁情緒,或者喪失興趣和快感,而且持續時間超過了2周;同時他/她還出現了一系列諸如消瘦、失眠、疲勞、注意力衰退、感覺自己毫無價值、企圖自殺等癥狀,就可以在臨床上被診斷為抑郁癥。
抑郁情緒對人類有什么用
雖然我們直覺上覺得抑郁等負面情緒不好,需要被克服,最好永遠消失,但其實在漫長的生物進化歷史中,扮演至關重要的守護者的作用。
負面情緒能協調腦部不同區域,快速應對危險,也能避免我們陷入務必要的爭斗和冒險中,起到保護自我的作用
而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就是,我們每一個現代人的大腦中,都被事先安裝了包括抑郁情緒在內的好多個負面情緒功能模塊,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調用
正如《被忽視的孩子》列舉了一些情緒的作用共我們參考。
為什么抑郁癥會越來越多?
負面情緒也有它固有的問題,比如遺傳變異可能會干擾他們的正常開關,或者現代社會中情緒工具難以處理需要理性分析的復雜信息,因此古老的情緒工具和現代生活發生錯配,越來越多抑郁癥出現。
因為在這個全新的世界里生存,首先就需要克服不分青紅皂白直接做決定的情緒,還有現代社會越來越快的生活和工作節奏要求我們在不同的問題之間切換自如,這也違背我們情緒本能,導致容易出錯
想要從根本上對抗抑郁癥,可能有兩個方案,一是用現代化的科技工具解決現代化帶來的抑郁癥問題,另一個是學會讓理性和情緒共處
抑郁癥的五種治療思路及背后的理論支持:
心理學:心理治療
神經生物學:基于血清素模型的一代藥物,基于谷氨酸模型的二代藥物,大腦刺激
進化生物學:正念冥想
心理學層次上治療
在心理學的層次上,抑郁癥的臨床表現可以分別在兩種框架下進行解釋——
(1)第一種框架下,抑郁癥可以看成是認知模式的改變。當遭受難以預測、難以逃避的打擊時,就可能引發習得性無助,從而產生消極的認知模式,最終誘發抑郁癥(簡單來說就是,當你發現自己不管做什么都沒有用,對事情失去了控制能力的時候,認知模式就可能會向抑郁癥的方向轉變。)
對應的是認知行為療法,通過對話,幫助患者找到存在認知模式的問題,然后改變錯誤的認知模式,并循序漸進地改變行為
(2)第二種框架下,抑郁癥可以看成是社會關系的改變。當習慣的生活方式發生劇變,或者遭遇虐待、霸凌、陌生環境等挑戰,就可能導致社會關系扭曲,誘發抑郁癥。
對應的是人際關系療法著重挖掘患者可能存在的關系障礙,鼓勵患者改變這些關系,或者改變對這些關系的認知
兩種解釋不僅都能自圓其說,還發展出了行之有效的抑郁癥治療方案。都可以改善輕度和中度抑郁癥患者的癥狀,但同時也有適用的范圍小和成本昂貴的問題,未來基于AI和VR技術的心理治療,也許能真正讓心理治療標準化規模化,幫助更多的抑郁癥患者。
神經生物學層次上
神經生物學主要研究抑郁癥的大腦有什么變化。為了在神經科學框架內解釋抑郁癥,科學家們先后使用了三種不同的策略,試圖在大腦結構、神經信號、神經環路的層面理解抑郁癥。
第一個策略,是檢查抑郁癥患者大腦的結構性改變。沿著這條思路,神經科學家發現了抑郁癥患者大腦的一些結構性改變,并找到了刺激大腦這個治療抑郁癥的方法。這樣的分析對于抑郁癥的診斷并沒有太大用處,因為這樣的分析實在是太粗糙了。
第二個策略,是從神經化學信號的層面理解抑郁癥。大腦本質上是一個信息處理器。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儲存信息,然后輸出信息,這個研究策略,其實就是要搞清楚,在抑郁癥患者的大腦里,負責傳遞信息的什么化學物質,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從而導致了疾病的發生。
沿著這條思路,神經科學家意外收獲了血清素模型(血清素這種化學物質如果太少,人就會得抑郁癥,如果提高了也許就可以治療抑郁癥)和谷氨酸模型(NMDA受體的過度激活、谷氨酸信號活動的變化,可能就是抑郁癥的原因),并催生了兩大類治療抑郁癥的藥物。可是這些模型太粗糙。血清素和谷氨酸這樣的化學物質,在人類大腦中分布的極其廣泛,幾乎和所有大腦區域都有聯系。
血清素模型幫助我們開發了百憂解在內的大量抗抑郁藥。但這類藥在不同患者身上的作用難以預測(挑人),藥物起效非常緩慢(需要堅持吃上三個月才知道是否有效),可能是負反饋循環或者要新生神經細胞需要一段時間,或者是血清素模型有非常復雜的作用機制我們不知道。
谷氨酸模型來自“k粉”氯胺酮的研究,但氯胺酮在抗抑郁領域中大規模應用有三個難以解決的障礙:
副作用方面,畢竟會嚴重影響人腦功能
監管法規上,從公共安全角度出發必須考慮被作為毒品濫用得可能
商業上無利可圖
所有今后幾年一定會有和氯胺酮結構不同但功能類似,同時副作用更小的抗抑郁藥進入市場
第三個策略,把大腦結構和神經信號結合起來,從神經環路的視角徹底理解抑郁癥。
方法一:從已知的大腦結構出發,去尋找對應的神經信號。科學家們從一個和抑郁癥相關的大腦結構——比如外側韁核——出發,再把特定的神經信號——也就是谷氨酸——對應上去,最終成功找到了一條影響抑郁狀態的神經環路。
方法二:從已知的神經信號出發,去尋找對應的大腦結構。科學家們是從一個和抑郁癥相關的神經信號——比如血清素——出發,然后再把特定的大腦結構信息——也就是中縫背核和海馬區域——對應上去,最終成功找到了一條能夠影響抗抑郁藥作用的神經環路。
針對抑郁癥的神經環路研究,其實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夠幫助人們,根據這些精細的環路信息,開發出更好的抑郁癥治療方案。
前面介紹的心理治療,基于血清素模型的一代藥物,基于谷氨酸模型的二代藥物,基本能解決90%的患者,剩下10%可以使用刺激大腦。也就是直接用電流、磁場刺激大腦,強行改變大腦的工作模式(相當于重啟電腦),大腦刺激,可以是是抗抑郁的最后防線。
進化生物學層次上
正念冥想:進化留給人的武器
抑郁癥的產生可以看成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先后學會的兩種生存能力(情緒和理性)之間的沖突和錯配。用理性對抗情緒,除了前面介紹的四種方法,最后就是正念冥想。簡單用ABC來概括:
A,aware,覺察,更好地覺察自己當下的狀態
B,being with,全然接受,接受自己當下的狀態,而不是它做簡單粗暴的判斷或者試圖強行改變它
C,choice,選擇,就是在這種心平氣和的覺察和接受的狀態下,動用機智找到最合適自己的狀態
正念冥想可能會通過身體和大腦兩個截然不同的路徑發揮作用:
通過身體——有意識地放松身體放慢呼吸,帶來一系列身體反應,可能向大腦釋放一些反饋信號,通過激素,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改善大腦的工作狀態。
通過大腦——有意識地調用內測前額葉皮層,讓他作為觀察者去審視我們身體的其他部分,甚至是我們大腦其他部分的過程
展望
診斷不精確。未來有沒有可能發明一種樂觀,定量,準確的抑郁癥診斷方法呢?希望在于真正的生物大數據分析
治療成本太昂貴。能否開發出真正可以讓每位患者受益的治療方案呢?也許AI+VR等新技術結合能夠取代傳統心理治療或者至少是輔助傳統心理學治療
情緒的終身管理不夠。能否開發出系統的情緒認知和管理工具,送進每個家庭,每所學校,每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