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桌的溫度,決定孩子幸福的程度。
孩子想要的,不過是全家人能圍坐在一起,開心地吃飯、愉快地交談,這便是最好的愛與陪伴了。
作者 | 楓子
前幾天等電梯時,偶遇一對父女。
女孩問:“爸爸,你知道有什么比學習還難的嗎?”
爸爸不解,女孩說:“我覺得和你一起吃頓飯,比考100分還難。”
那一幕,讓我突然覺得很扎心。
不禁想起一個短片。
餐桌上,菜品豐盛,香氣繚繞,女孩卻提不起半點吃飯的興致。
因為餐桌的對面,媽媽捧著的是手機,忙著的是手機上的事。
而餐桌的旁邊,爸爸的座位一直是空落落的。
盼望著盼望著,終于盼來了爸爸一起吃飯,可爸爸依然有接不完的電話,忙不完的工作。
女孩多想和父母好好吃一頓飯,可陪伴她的卻只有冷冷清清的餐桌。
飯菜再豐盛又如何?
吃的是食物,嘗到的卻是無盡的落寞和苦澀。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此,我們坐在一起,心里卻隔著千山萬水。
一頓飯下來,食不知味,如同嚼蠟。
我們總以為,一日三餐,再平凡不過。
卻不知,對于一個家庭尤其是對孩子來說,吃飯永遠不是簡單的果腹問題。
餐桌的溫度,就是家庭的溫度。
孩子需要的,除了食物的營養,還有父母愛的滋養。
再多的物質
也抵不上陪孩子好好吃頓飯
曾看過一個視頻。
女孩問爸爸一小時掙多少,爸爸回答25美金。
結果女兒卻問爸爸借20美金。
爸爸生氣了,怒斥:
“你問這個問題就是為了要錢嗎?”
“我是提款機嗎?”
“給你買的玩具還不夠嗎?”
女孩認真的回答:“這比玩具重要的多。”
爸爸卻認為自己給了女兒想要的所有東西,她這是不知足,而且很自私,所以讓女兒回房間反省。
但在媽媽的勸說下,冷靜下來的爸爸還是給了女兒20美金。
出人意料的,女兒把爸爸給的錢,連同自己攢下的5美金一起給了爸爸。
原來,女兒要買的是爸爸一小時。
“你說我什么都有了,但我唯一沒有的就是你。”
“所以,明天晚上你可以和我一起吃晚餐嗎?”
淚目!
為人父母,我們總覺得自己忙于工作和應酬,無法陪伴孩子左右,都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
但孩子要的從來不多,不過是父母餐桌上20分鐘的陪伴。
昆山六年級學生李詩怡,就因為父母在工廠上班,經常不能回家陪她。
從三年級開始她就學會了自己做飯,一個人燒,一個人吃。
有時候為了讓家里看上去不那么冷冰冰、靜悄悄,她就開著電視機吃飯。
可吃著吃著,她的眼淚就忍不住落下,開始想爸媽。
出于對家的渴望,她把自己的心里話寫成了作文《我想和爸爸媽媽一起吃晚飯》,她說:
“家鄉的很多事情我都已記得不太清楚,但我還記得,小時候在家里,爸爸媽媽總是陪我一起吃飯的。
一家人坐在桌子前,很開心很開心。
爸爸媽媽,我不在乎離鄉背井,也不想要漂亮的衣服、豐盛的飯菜。
因為我認為,哪里有你們,哪里就是我的故鄉,有你們相伴,蛋炒飯我也能吃得香甜。
我們一家三口好好吃頓飯,這樣我才是真正有了家。”
字里行間,都是對父母陪伴的渴望。
想起一句話:愛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很多很多頓飯。
孩子需要的,不僅是一日三餐,還有精神上的陪伴。
因為,食物填飽的是肚子,而父母陪在身邊,填滿的是孩子的心靈。
餐桌,是親子交心的最好場所
心理咨詢師武志紅曾說:“餐桌的距離就是心靈的距離。”
冷冰冰的餐桌,培養不出熱氣騰騰的親子關系。
香港第一位女特首林鄭月娥,平時工作很忙,尤其兩個孩子還年幼時,她的事業正處于上升期。
可即便如此,她卻很少缺席兩個孩子的一日三餐。
她說:
“平時自己要忙工作,孩子們忙學習,只有餐桌能讓一家人聚在一起,坐下來,好好地聊聊天。
在餐桌上,我會說說自己最近的工作和生活,孩子也會和我聊學校的生活。
我們通過餐桌了解彼此的近況,并因此更加理解對方。”
是啊,飯桌雖小,但卻是家人交心的一個重要場所。
美味的晚餐,親切的笑容,言語間的關懷,都是親子之間情感傳遞的紐帶。
在知乎上看過一位爸爸的分享。
兒子1歲時就被送回老家,直到10歲才接回身邊帶。
由于常年不在一塊,兒子對他很疏離,兩人無話可說。
于是,每天大家難得一起坐下來吃飯時,他就主動聊一天的經歷,說生活的趣事,夾帶著透露這些年的不容易,以及對家人的思念。
父親和兒子之間就在這些不經意間的閑聊中,走進了對方的心靈最深處。
慢慢的,兒子理解了父親,也和他越來越有話聊,也愿意和他分享一天的壓力和快樂。
餐桌時光,不僅是享受美食,最重要的是拉近關系。
親子間的交流,往往始于餐桌上的歡聲笑語。心與心的貼近,往往始于一段溫暖的飯桌時光。
有科學研究發現,人在進餐時,大腦會分泌一種讓人心情愉快的物質,所以吃飯是人最放松、最沒有防御能力的時候。
這個時候,人最容易敞開心扉,透露自己心里的真實想法。
所以,想要走近孩子的內心,不妨先從陪孩子好好吃一頓飯開始,嘮嘮嗑,說說話,去了解孩子的咸淡喜好。
讓孩子感到親切、關心,覺得自己是被重視的。
餐桌的溫度
是家庭幸福指數的晴雨表
吃飯冷清,長久沒有煙火氣,是一個家庭不幸的開始。
想起電視劇《請回答1988》里,那個叫東龍的男孩。
平日他的父母都忙于工作,很少照顧到他。
從小,別的朋友們有媽媽做的愛心便當,他只能泡一碗拉面;
別人家都是齊齊整整在一起吃飯,他卻只能四處打牙祭。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媽媽能陪自己吃完早飯再出門。
所以在生日那天,看到又是空蕩蕩的餐桌和一沓錢時,他傷心之極,離家出走了。
武志紅曾說:
“給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財務自由,不如為孩子用心準備一頓家常飯。別讓孩子身在家中,心卻在流浪。”
餐桌是孩子感知幸福的第一站。
餐桌冷清的家庭,即使給孩子再好的物質生活,也很難給到孩子幸福感。
一位名叫@乙辛的網友,曾自曝自己15年,只和父母吃過5次飯。
他的父母經營者3家米線店鋪,天天從早忙到晚,根本沒有時間關心他是否吃飽穿暖。
有一次,他到朋友家做客,看到朋友一家圍坐在餐桌前,打趣逗樂,好幸福。
他回到家也請求父母每周一天回家吃飯,卻被呵斥不懂事。
他不甘心,又自學了做飯,在14歲生日那晚做了4個菜,滿心期待和父母一起享受餐桌時光。
可等來的,卻是父母的毫不在意。
最終,他不再期待父母陪他吃飯,直接住了校,不再回家。
甚至為了報復父母對自己的不關心,他開始自甘墮落,上課不聽講,頂撞老師,泡網吧打游戲,變著法兒地和父母要錢,成績一路墊底。
對他來說,最大的期盼一直是家里有父母等,桌上有飯菜香。
有句話說得好:
“一頓飯,不僅僅是一頓飯,它是感情的交流,是放下一切的用心陪伴。
真正的愛和教育,不需要用'詩與遠方’來堆砌,它囿于一方餐桌,卻容得下山河湖海。”
一粥一飯,一蔬一菜,熱氣騰騰的氛圍,它背后代表的是一份熱氣騰騰的情感,藏著的是一個孩子一輩子的安心和幸福。
一家人在一起,共享一日三餐,共度歲月漫長,便是幸福最好的樣子。
自古有話:人不散,家就在;家若在,心便安。
一家人圍著桌子一起吃,才有家的感覺。
風靡美國的電臺節目《想一分鐘》也做過一個調查,問他們孩提時最幸福的記憶是什么。
出乎人們預料的是,絕大部分人記憶最深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瑣事。
其中“一家人一起吃飯”排在第一位。
所以,即使我們再忙,也要常回家跟孩子一起吃飯呀!
給孩子多一點在意,讓生活多一點熱氣。
父母子女一場,請珍惜現在還能陪伴的一日三餐吧。
畢竟,我們能陪伴孩子的日子,會越來越少。
而那些一起吃飯的時光,也終將成為治愈孩子一生的溫暖記憶。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36907821811040803/?log_from=a2c614f6f005d_166184795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