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于公眾號:老閃的茶
古樹村落:每周一、三、五更新!
古樹品鑒:每周二、四、六更新!
帶你走進云南的99個古樹茶村落:35瓦竜(long)。
現如今,我已經分享的村落有34個,具體哪些村落,請看下圖,想了解古樹和茶農的可以私信我。

原創2023-05-31 18:00·老閃的茶
文章來源于公眾號:老閃的茶 古樹村落:每周一、三、五更新! 古樹品鑒:每周二、四、六更新! 帶你走進云南的99個古樹茶村落:35瓦竜(long)。 現如今,我已經分享的村落有34個,具體哪些村落,請看下圖,想了解古樹和茶農的可以私信我。
在講35號村落的時候,我們還是先回顧一下上一期的第34號村落。
34小戶賽古樹茶:古樹茶園600畝、年產春茶5噸、樹齡大多200年左右、號稱“賽冰島”、布朗族到拉祜族再到漢族的傳承、浸出物49.36、咖啡堿3.71、兒茶素5.52、氨基酸5.24。
對小戶賽感興趣的茶友可以私信我,或者查看上期的內容。
接下來,進入我們今天的主題,蠻磚的佼佼者:瓦竜(long)古樹。迄今蠻磚茶山保護得最好的古樹村落,也是國有林最多的地方。
第一、瓦竜的地理和人文
1、從地理上看
瓦竜屬于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的象明鄉,之前聊過象明鄉的村落大家還有印象嗎?象明是古六大茶山的主要聚集地,古六茶山中,品質和產量還有保證的主要是倚邦和蠻磚兩座茶山了。其中,在蠻磚茶山中,瓦竜是古樹面積最大,保護最好的村落。
瓦竜分為新寨和老寨,不管是新寨,還是老寨,寨子旁邊都圍繞著大量的國有林,可以說,瓦竜是被國有林包圍和保護著的地方。
更為神奇的是,蠻磚茶山剛好把瓦竜新寨和瓦竜老寨分隔開來,也像極了把過去和現在分開。如下圖所示,下方是瓦竜老寨,中間森林位置是蠻磚山脈,上方是瓦竜新寨。
還有更加讓人想不到的,在老寨和新寨的國有林之中,有一片不同于其他顏色的區域,多年的跑山經驗告訴我,這肯定不是森林,有可能是我想找的地方。
放大后看,就是一塊森林深處的栽培型茶園。它就像一個歷史的見證者,看到了瓦竜老寨的過去,同時也看著瓦竜新寨的未來。(瓦竜老寨的茶園是向森林南邊延伸,瓦竜新寨的茶園是向森林北邊延伸)
我們從鄉政府開車走進瓦竜新寨,有21.5公里,需要開47分鐘,主要是因為路不是很好走,爬升又比較多。到了新寨,再走3.3公里,翻越蠻磚山后就到了老寨了。
該村海拔1,200米,年平均氣溫27.00 ℃,年降水量1,700毫米。有耕地788畝,有林地25,078畝。
瓦竜多次提到了國有林,在茶友圈里面也有很多人講到國有林,這里可以跟大家多說兩句關于勐臘的國有林信息。
勐臘縣國有林場總面積62.21萬畝,森林資源總蓄積量705.4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96.29%。林業用地面積60.79萬畝,非林業用地面積1.42萬畝;公益林面積42.39萬畝,商品林地面積18.40萬畝。下設29個森林管護站(含7個防火瞭望臺)。
最近一直在招聘專職護林員(亞洲象監測員)1名。試用期一個月,試用期間工資2800元/月,正式錄用護林員工資3800元/月,勐臘國有林場辦公室,聯系電話:0691-8122538。感興趣的茶農可以關注。
森林是需要大家一起來保護的,希望越來越好。
2、從人文上看
瓦竜有農戶27戶,有鄉村人口141人,瓦竜種茶的歷史比較久了,從密密麻麻的老寨茶園就可以看出來。如下圖所示,最上面的是老寨,沿著整條下山的公路,整個山坡上基本上都種植了茶葉。
說到古樹茶的種植,對于普洱茶的歷史,大家要有一個大概的脈絡和概念。
最早種植茶樹的是古濮人,也就是布朗族和佤族的祖先。種植的地方也主要集中在布朗山、巴達、景邁、邦崴一線。當時都是小規模,很分散的種植,后來才慢慢的發展擴大。
再晚一些就到了唐宋時期,普洱茶的前身銀生茶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因為當時這個地區是唐朝的一個行政區域,叫銀生府,所以,也叫銀生茶。這個時候,茶葉的需求慢慢就開始增加了,其他地區也慢慢的擴展開始種植茶樹,比如,古六大茶山和臨滄部分地區。
然而,為何我們看到的很多資料都說最早種植的是古六大茶山,那是因為古六大茶山是中原文化可以影響到的末端,是銀生府管轄的范圍,然而那個時候的江外還屬于傣族土司統治的勢力,但并非江外的種植歷史就比江內晚,多了就不說了。(江外又被起了個新六大茶山的名字,更容易誤導茶友。)
再后來,就是古六大茶山在國內大量需求的刺激下,迅速發展起來,直到明清時期達到鼎盛,銀生茶隨著銀生府的消失,也改成“普茶”,其實就是大眾喝的茶的意思。
到了六大茶山鼎盛的明清時期,臨滄地區也開始大量學習和種植。有新的采養技術,也有更多的少數民族同胞進入到茶農的行列中。普茶也在不知不覺中改成了普洱茶。
這才有500年以上的古樹在布朗山地區居多,200年-500年在其他地區都有,古六大茶山居多,100年-200年在臨滄地區居多。當然,我說的都是大面積種植的情況,你說冰島有500年的古樹,但是屬于臨滄,那也是沒錯,因為那是一部分人帶過去的,一部分不代表大面積種植。
再后來,就是50年達-60年代,很多工廠開發出了拼配生茶的技術,讓普洱生茶的口感得到了一次多維度的擴展,讓人們不僅僅可以喝到山頭生茶的獨特性,也可以喝到拼配茶的全面性。這里要有一個正確認知,山頭生茶(純料)的特點是比較鮮明的,拼配茶則是把不同特點進行了互補。在特長上,山頭生茶肯定要比拼配生茶好,在全面性上,拼配生茶要比山頭生茶好。
再后來,到了60-70年代,不僅僅是拼配技術的發展,還誕生了渥堆發酵的技術,通過人工干預的形式,加速了整個生茶的發酵過程,讓茶友們可以喝到轉化后的熟茶。當然,快速發酵肯定沒有自然發酵的口感那么極致,不過,時間上縮短了很多。
好了,沒想到啰啰嗦嗦又說了很多,一起欣賞一下瓦竜美麗的晚霞吧。
a、遠處的天空開始慢慢變紅
b、藍天和晚霞平分秋色
c、整個天空都被晚霞染紅
然而,我、瓦竜村還有蠻磚山一起,就那么靜靜的看著這一切的發生。
第二、瓦竜的古樹和品鑒
1、從古樹上看
瓦竜的茶園是蠻磚最大的,蠻磚有兩個最大的茶區,一個是瓦竜,另一個是三曼(曼莊、曼林和曼遷)。
瓦竜的古茶園大概有1100畝左右,年產古樹春茶15噸左右。
古樹樹齡在200年-300年左右。
樹型大多是喬木為主。
這里的古樹跟三曼和易武都不一樣,以大葉種為主,我猜想是其種植早的緣故。
2、從品鑒上看
瓦竜最大的特點就是苦澀味重,化開速度也快,不像這一帶的茶,這一帶很多都跟易武類似。我猜想是因為品種的原因,瓦竜種植的是這一帶少有的大葉種。
瓦竜跟帕沙很像,都是自己茶區的“逆子”,只是他們叛逆的方式有些不一樣。經常看我文章的應該都懂,就不展開說了。
條索上看:茶葉粗壯肥大,色澤深墨綠色,顯毫。
口感上看:苦澀味較重、化開速度快,香氣以木香為主。
湯色上看:深黃色、比較耐泡,20泡左右減弱。
葉底上看:大葉種,韌性強。
3、從數據上看
水浸出物:可以理解為茶葉的厚重感,浸出物越多,茶葉的味道越重。
咖啡堿:可以起到提神醒腦的作用,口感表現就是苦感。
酯型兒茶素:可以理解為茶葉的澀感,它是一層保護膜,大家可以這樣理解,兒茶素像塑料薄膜一樣隔在你的味蕾和茶葉的可溶性糖之間。這樣你的舌頭是不是感覺澀澀的,兒茶素含量越高,澀感越明顯,并且這個指標也直接會影響到苦澀化開的速度,以及回甘的速度。這層膜如果比較薄,那膜破后就可以帶來回甘,回甘的速度就會快。所以,這個指標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太小體會不到先苦后甜,太大回甘又太慢。
游離氨基酸:是決定茶葉鮮爽度的,為什么有的茶聞著就讓人心曠神怡,喝下去會神清氣爽,這就是由它的含量決定的。
所以,這四類物質的相互作用,帶來了普洱茶口感的層次感,也帶來了千變萬化的普洱茶。
所謂好茶,就是這四個指標中有些指標比較有特點。
所謂極品,就是除了有特點以外,四個指標的配合也非常協調和平衡。
第三、瓦竜的價格和變化
農戶收購價格,春茶,每公斤,僅供參考。
第四、茶友交流
看到這里的茶友,一定是熱愛古樹,也認可老閃的朋友,我有兩大愛好:喝普洱和交朋友,歡迎大家私信我。
同時也要感謝很多提供資料的朋友,大家齊心協力,把云南美麗的村落展示給更多的人。
第五、下一期預告
下一期我們將走進第36號村落:黃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