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手杯是杯的一種樣式,坦口,折腰,滑底砂足。順口沿而下,胎骨漸厚。若將其握于手中則切合于手心,執于手中則恰合于虎口,均有凝重之感,故得“壓手杯”之美名。據《陶說》記載:“此即撇也,坦口折腰,手把之,其口正壓手,故名。”

2020-07-22 06:46
壓手杯是杯的一種樣式,坦口,折腰,滑底砂足。順口沿而下,胎骨漸厚。若將其握于手中則切合于手心,執于手中則恰合于虎口,均有凝重之感,故得“壓手杯”之美名。據《陶說》記載:“此即撇也,坦口折腰,手把之,其口正壓手,故名。”
明永樂青花壓手杯(花心)
《陶雅》記載有:“宋代均窯壓手大杯,細腹半趺,亭亭玉立,并有蚯蚓走泥印,內青而外紫,鮮妍罕匹。”明代壓手杯,以永樂壓手杯最為有名,系仿宋制。
明永樂青花壓手杯(獅球心)
永樂青花壓手杯外壁所繪青花纏枝蓮,紋飾纖細。青白色的釉面,光澤瑩潤。其“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寫于器里中心,以獅球、鴛鴦及花瓣等圖案環繞。據《博物要覽》記載:“壓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畫雙獅滾球,球內篆'大明永樂年制’六字,細若粒米,此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
明永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
永樂青花壓手杯為明代瓷器中的杰作,被后世視為無尚珍品,故歷代一直不乏仿制品。此品種最早的仿品見于明代萬歷時期,其后是崇禎及清初的康熙,到清末光緒年間仍有仿制。這些贗品的共同點是:器形放大(真品口徑、足徑、器高的尺寸依次為9.1*3.95*5.1厘米),紋飾粗獷,胎體過于厚重,明末清初時有的已成大碗,甚至有的索性改制成盤,與原物相去甚遠。近年來,景德鎮所仿之器,從造型規格到青花色調與紋飾,反而十分接近真品效果,唯底足處理不夠自然,微露規整的旋痕,足底邊緣也無真品那種微凸一線之特征,但如果掉以輕心,卻極易受其蒙蔽。下表就造型、尺寸及重量等諸方面,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幾件壓手杯與近年景德鎮的仿制品進行對比:
永樂(中),現代新仿(左、右)
圖片來源于網絡、故宮博物院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絡、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