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孩子的起跑線,不是興趣班、不是學區房、不是進名校,而是父母的遠見。因為,父母的遠見決定著孩子的未來:你的修煉、你的眼界、你的格局、你的婚姻都藏在孩子的性格里。
近來,身邊以前想要二胎的姐妹,后來都放棄了初衷。紛紛表示,只要把一個孩子養好就行了。
這讓我想起在高校工作了大輩子的表姐,為了讓自己的外孫女進他們學院的附小讀書。費了一圈周折,最后總算有了結果。可學校有規定,父母是大學教師的,子女免費上,孫子輩的就得交贊助費。
只是當初上幼兒園交已經了8萬贊助費,如今上小學,還得交10萬元。
這才是上個小學,就已經花掉了近20萬元,還不算日常開銷。如果再加上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的費用,那可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據說,表姐外孫女從3歲就報了“芝麻街英語”,一年少說也要小幾萬。如果再算上舞蹈班、繪畫班、鋼琴班等的費用,一個人一年的工資搭進去可能還不夠。
有人說,孩子這么小,有必要這么拼嗎?孩子父母卻說:這個錢必須得花。別人家的孩子都在上,我的孩子為什么不上呢?我不能讓自己女兒輸在人生起跑線上!
電影《起跑線》中,一對年輕夫妻為了讓女兒上名校想盡了辦法:
買學區房,走關系,制作假文件,裝窮人騙取貧困招生資源……
妻子米塔說:“不能進入好學校,就沒有好工作,女兒的朋友就會超越她,她會覺得被排擠,會認為自己是失敗者,就會自暴自棄……”
恐懼深深地籠罩在夫妻倆的心頭。
而校長的一番話,更是句句扎心:“如果孩子進不了頂尖的學校,那她就進不了我國任何一所好的大學。如果她的履歷表上填的不是好大學,那她就不可能進跨國公司上班。”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對于子女發展的期望,竟被排在中國人九大生活動力的首位。可見,當下中國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所以,對于孩子起跑線的問題,讓父母內心的糾結與恐慌與日俱增:
怕孩子太晚學,會來不及;怕別人跑得太快,自己孩子趕不上;怕現在起點低了,就永遠是低起點……
總之,不允許孩子落后,時刻盯著自己的孩子,也盯著別人。鄰居家的孩子報了四個興趣班,不行,我家孩子得報五個,哪能讓孩子不如別人呢?
于是,為了送孩子上興趣班、特長班,你定了十一個鬧鐘,整個人忙得像陀螺。大人尚且如此,小小年紀的孩子,哪里受得了啊!
經常是,周末休息比上學還累:早上六點就叫醒孩子,早早吃點東西就上路了。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孩子在車上補覺。當睡眼朦朧的孩子走進上課點,父母則在車里等待。
第一個科目結束,趕緊趕往下一個點。孩子在車上稍作休息,又開始了下一個學習……
家長累得沒時間休息,孩子更可憐,小小年紀不僅要完成學校里的各科學業,還要完成興趣班、特長班留下的作業,孩子身心備受煎熬。
家長也心疼孩子,可是沒辦法。母親也常對孩子說:你看毛毛比你還小,她媽媽也給她報了和你相同的班,我們一定要好好學,不能輸給別人。
這就是中國式父母活得累的主要原因:一輩子和別人比的心態,才是父母為起跑線焦慮和恐慌的根源。
那么,起跑線真的有那么重要嗎?有了“非常高的起點,人生的跑道就真的完美無缺嗎?”那些起跑時沖在最前面的人,后來又過得怎樣呢?
李雙江的兒子李天一,四歲入選申奧形象大使,同年學鋼琴。8歲學書法,10歲加入國家冰球隊,14歲就讀人大附中并留學美國。
完美贏得人生起跑線,處于優質位置的李天一,卻在2013年涉嫌輪奸案被判刑事拘留十年,至今仍在獄中。
澳門科技大學學生薛千里,從小學習成績優異,初高中一直擔任班干部,是學校最佳辯手,優秀學生干部。是媽媽眼里的驕傲,是身邊人學習的榜樣。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卻在大學宿舍跳樓身亡。
她留給世人的一篇博文是這樣寫的:“即使沒有抵達最后的終點,即使沒有獲得世俗名譽的認可,我仍然是一個成功者……也許是因為一直以來太累了,為了追求夢想跑得太辛苦,想給自己的懶惰找尋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才說出上面這番話的吧。”
事實上,薛千里活得好累、好辛苦,為了不斷地“跑”,她承受了多大的壓力!為了完成父母給她定的高目標,她沿著這條道一路狂奔。可是,在考上大學后,在完成人生夢想的時候,她感覺自己好累,想要停下來好好休息,于是,尋求了一條永遠“解脫”的路。
只是,年輕生命的離去,除了留給父母親人深深地傷痛外,是否也會讓無數父母家長反思:一味地追求起跑線、追求領跑,對孩子公平嗎?這是她們想要的人生嗎?
很多時候,人們忘了:跑得再快、再好,前面總有跑得更快的、更好的。父母心中又都以什么為標準,催著孩子必須跑贏起跑線呢?
由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羔小羊老師編纂的《孩子最好的起跑線,是父母的遠見》,就是針對當下父母的焦慮和惶恐,給出了中肯而又實用的方法。
在這本《孩子最好的起跑線,是父母的遠見》書里,作者從六個方面闡述了父母的修養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絕不是報幾個補習班、搶購學區房、考上名校那么簡單的事。
這六個觀點是:父母的修煉,決定著孩子的起點;父母的懂得,是孩子助跑的養分;父母的眼界,給孩子起跑的動力;父母的格局,引導著孩子不跑偏;父母的呵護,讓孩子在愛中奔跑;父母的關系,是孩子起跑的土壤。
具體來說,就是:
1.父母的修煉,決定著孩子的起點
作者通過:父母遇事不抱怨,是孩子最大的福氣;父母一時沖動,孩子可能內傷一生;有趣的父母,是孩子的奢侈品;放下手機,把時間與愛還給孩子;孩子是母親的軟肋,更是母親的盔甲;別用“巨嬰”式養育模式,毀了孩子的未來等觀點的闡述,引人深思。那些曾被父母忽略的地方,作者用一個個身邊的事例,讓我們懂得了做父母也需要不斷學習,才能陪孩子過好童年。
2.父母的懂得,是孩子助跑的養分
作者通過:允許孩子哭,比讓孩子笑更重要;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為人父母請珍惜;我不只在養孩子,更是再過一次童年;當孩子說“我不喜歡你”的時候;孩子屢教不改,不如換一種方式;允許孩子玩得臟一些吧,好處太多了;讓正確的陪玩,成為孩子記憶中的珍寶。這些觀點,就像是作者在面對面和你分享育兒經驗。
3.父母的眼界,給孩子起跑的動力
作者通過,別讓你的偏見,毀掉孩子的一生;多帶孩子外出見世面,孩子更優秀;父母的見識,決定了孩子交友的格局;提前告訴女兒:這種男人千萬不要嫁;培養孩子創造幸福的能力,比什么都重要;這樣養兒子,“皮夾克”變暖男;兒子變“小棉襖”,暖化媽媽的心等觀點,讓我們讀懂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言傳身教的效果遠遠勝過十個興趣班。
4.父母的格局,引導著孩子不跑偏
這樣養孩子,比窮養更可怕;父母的說話方式,影響孩子的未來;父母有節制的愛,才是真正的愛;父母具備的能力,是給孩子最大的祝福;父母不炫耀,是對孩子的保護;生命教育,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讓我們懂得了“心有戒尺,行有所止”的真正含義。
5.父母的呵護,讓孩子在愛中奔跑
讓家成為療傷的場所,而不是創造更深的傷痕;母親的角色,是給孩子溫暖的天使;二孩家長,別讓大寶成為“孤兒”;沒有欺負小寶的大寶,只有沒被愛夠的孩子;“媽媽,你不愛我了嗎?”5歲女兒的心聲戳哭無數人;蛋糕的生動比喻,讓兩寶明白父母的愛;別再分開帶兩個孩子了,還給孩子真正的手足情深。對于二寶家庭,如何處理二個孩子的關系,作者給出了中肯而有見地的意見。
6.父母的關系,是孩子起跑的土壤
你的婚姻狀態,藏在孩子的性格里;這樣的父母,是最美家庭的模樣;生娃后,爸爸睡哪兒很重要;父母的關系,藏在孩子的氣質中;愿父母彼此相愛,成為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智慧的母親,助力父親的角色;媽媽適當放手,讓爸爸參與育兒。作者告訴我們:先有優秀的父母,才有更加優秀的孩子。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