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上,關于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一直有著爭議,各說各的對。
國外有代表性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本惡論,從人的性心理發展論述了各種欲望。
國內有代表性的是朱熹的人本善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善性。
而現在比較推崇的王明陽的關于人性的定論是“此心具足,不假外求”。
01
弗洛伊德,人性是欲望與貪婪的綜合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領域的代表性人物,在心理學的發展歷史上有著卓越的貢獻。
他提出人性本惡,來自于他的生本能之中的性本論。認為,人的心理產生了問題,都是因為性心理而導致的。
比如男孩子體現出現的戀母情結,與女孩子體現出來的戀父情結,都是因為沒有很好地進行性心理引導。從而后期可能產生精神錯亂、行為異常等。
而人性在這種性欲望、生存欲望、物質欲望的方面,體現出來的就是惡的一面。
02
朱熹,人性需要發揚善性,發明本心
朱熹,宋代理學家,是儒學集大成者,歷史上號稱朱文公。在人性上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著與生俱來的善念,引導自我的成長。但是同時還需要不斷修正。
需要用“存養”的功夫來讓自己不失去那顆“本心”,更加光大自己的善念,明確自己的本心,不走偏路。
他曾經說過“如今要下功夫,且須端莊存養,獨觀昭曠之原”。從人性方面來說,很重視教育對于改變人性的作用。只有不斷學習成長,才能成為賢人。
03
王陽明,知行合一,方能見性
提到王陽明,就會想到流傳下來的四句關于心學的話“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p>
王陽明認為,人本不分善惡,也無法單獨分開善惡。心本來就是簡單的。
當人性有了善念的判定時,就同事具備了惡念的影子。至于哪個為上,就表現出哪一面。
所以,他的心學提出來的“知行合一”,很多人理解錯了。以為是知道了,然后行動了,把它合為一體。實際上應該是知道了,就是行動了的一種表現。真正認知上的改變,就會帶動行為上的付出。
我是木林,優質心理領域創作者,獲得原創文章青云計劃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