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歷來重視人的早期教育,“子不教父之過”已經是幾千年前的歷史古訓。這個古訓已經從現代心理學界研究得到證明,它是人的發展的普遍規律。從現實犯罪人的年齡結構看,犯罪小齡化,無一例外的追蹤到是家庭教育的失敗;從學校教育上看,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好教育,也無一例外的最終到家庭教育問題。
目前的家庭教育大致可以分為三中類型:一是急于求成型,主要表現是孩子母語還沒有形成就開始學外語;二是呵護有加型,主要表現一味“鼓勵”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三是放任發展型,主要表現是“孩子還小”。這三種表現犯了兩個錯誤,即忽視人的發展階段性、放棄了人的塑造期權力。因此,改善家庭教育現狀認識上要提高,方法上也要改變。
1.底線思維。首先要設計準備讓孩子長大后在社會上擔當設么角色,即使不是為民族為國家,也要盡量設計孩子長大后不坑爹、不坑娘、不坑社會。
2.早期教育的認識。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已經不是假設、猜想,是中國幾千年,西方幾百年無數次實驗的結論。如著名心理學家巴浦洛夫說的“出生第三天培養已經晚了兩天”,華生則說,他可以把一群健康的孩子任意培養成專家或小偷。早期教育的作用是深信不疑的。
3.階段性培養的任務把握。嬰兒期是人生的第一個飛躍期,習慣養成很快、模仿學習很快,語言掌握很快,人格固化、品質形成很快,幼兒期興趣培養很快等等,這一切都是5歲前形成的,以后重塑是非常困難的。
4.掌握主動權,把孩子往正向引領。堅持兩個貫徹始終,抓住四個重點。關愛、糾偏、鼓勵、引導貫徹始終,父母的良性示范引導貫徹始終。新生嬰兒期,重點是養成人的習慣,按規矩吃奶、睡覺、活動,建立有條件反射;1-3歲,頻繁更換刺激物,促進手眼腳協調,把握言語發展關鍵期,引導好第一逆反期;3-6歲興趣提升期以及發展方向明確期,參與孩子的游戲活動,實現孩子滿足感,提升孩子自信心,養成自尊心;及時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大致確定孩子的發展方向。
5.家庭教育是奠基。如果說學校是加工廠的話,那家庭就是原材料基地,沒有好材料是很難加工出好作品的。尤其是西方不良文化的滲透,千千萬萬的家庭千千萬萬的教育方式,一不小心就將負性認知傳遞給了孩子,也帶進了學校,教書育人的地方反倒成了染缸,比闊、比洋還很有市場。出現了“沒錢,為什么生我”的理直氣壯就是其表現之一。教師也是苦不堪言。所以,家庭教育是重要的,但不是送進學校在不管了,一直要陪送孩子至成人,要“秘密跟蹤”看著孩子的背影,了解孩子的情況,通過談心使其明辨是非,及時糾正。
總之,孩子在整個嬰幼兒期,是父母主動權最大的時期,是修復重塑孩子遺傳因子中負能量的最好時期,是父母給孩子傳遞正能量,引向人生路的關鍵期。孩子在家庭教育中養成的自信心、自尊心將影響其整個人生,進入小學后就不會輕易被同學中的負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