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不小姐寫作小組 趙悅
老話常說的“生恩不如養恩大,是說過去物質條件匱乏,父母撫養不了很多孩子,就把其中一個送給別人撫養。孩子長大后和親生父母不親,和養父母的關系更好。現在,每家都只有一兩個孩子,父母都竭盡所能給予最好的生活保障,但是仍然有很多孩子和父母的感情不是很好。這和現在的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生而不養”或是“養而不陪”,有很大的關系。
01什么是依戀關系
我們身邊就有很多這種“生而不養”或是“養而不陪”的例子,由于工作原因,有的父母無法照顧孩子,不得不把孩子送到老家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的家里,等到孩子上學時再把孩子接回來。等把孩子接回來后,父母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總覺得孩子不聽話,而且無法和孩子溝通。
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離,沒有從父母那里得到足夠的安全感和情感的滿足,導致孩子和父母之間沒有建立起親密的依戀關系。
在心理學中,依戀關系,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 (一般為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系。它產生于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父母和孩子的依戀關系真的對孩子的影響這么大嗎?通過下邊心理學家哈洛做的恒河猴實驗,你或許就會明白個中原委了。
02“恒河猴實驗”證實了依戀關系的重要性及其影響因素
首先聲明一點,哈洛選擇用恒河猴來做實驗,是因為恒河猴94%的基因與人類相同。
實驗過程:他們制作的第一只代理母猴是這樣的:用光滑的木頭做身子,用海綿和毛織物把它裹起來;在胸前安裝一個奶瓶,身體內還安裝一個提供溫暖的燈泡。然后他們又組裝另一只不能提供舒適環境的代理母猴。這只母猴是由鐵絲網制成,外形與木制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這只鐵絲母猴也安裝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熱量。換句話說,這只鐵絲母猴與木制母猴相比,除了在被哈洛稱為“接觸安慰”的能力方面有差異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樣。
然后,研究者把這些人造母猴分別放在單獨的房間里,這些房間與幼猴的籠子相通。8只幼猴被隨機分成兩組,一組由木制母猴喂養(用奶瓶),另外一組由鐵絲母猴喂養,也提供奶。哈洛企圖將喂養的作用與接觸安慰的作用分離開來。他把猴子放在籠子里,并記下在出生后的前5個月中,幼猴與兩位“母親”直接接觸的時間問題。結果是令人驚訝的。
在最初的實驗中,所有的幼猴與兩只代理母猴都接觸。其中一半幼猴由木制母猴喂奶,另一半則由鐵絲母猴喂奶。現在,你可能已猜到幼猴偏愛的是由絨布包裹的木制母猴,但是令人驚奇的是,這種偏愛程度趨向于極端,甚至對那些由鐵絲母猴喂養的幼猴而言也是如此。經過最初幾天的調適后,無論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幾乎整天與木制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由鐵絲母猴喂養的幼猴,它們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離開木制母猴,吃完后便迅速返回到木制母猴這里。
分別由木制母猴和鐵絲母猴喂養的兩組猴子的行為特征進一步證明接觸安慰的重要性。雖然兩組猴子食量同樣大,體重增長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由鐵絲母猴喂養的幼猴對牛奶消化不良,且經常腹瀉。這說明,缺少母親的接觸安慰使幼猴產生心理上的緊張。
后來哈洛還用恐懼物體的實驗進一步證明幼猴對木制母猴的依戀。每當幼猴發現自己正面對一些害怕的事物時,它們便很快跑向木制母猴,并抱住它以獲得安慰的保護。隨著幼猴年齡的增長,這種反應變得更加強烈。另外,無論是鐵絲母猴喂養的幼猴,還是木制母猴喂養的幼猴,其反應沒有差異:當它們害怕時,都會到絨布包裹的代理母猴那里尋求安全感。
哈洛的前兩次代母養育實驗結果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那些由絨布代母撫養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極其孤僻。于是,哈洛對實驗進行了改進,制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絨布代母,并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這幾次實驗得出一個結論:母猴是否滿足幼猴的饑餓、干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是幼猴依戀母猴的第一影響因素,接觸安慰在幼猴對母猴產生依戀的過程中有更重要的影響,缺少身體接觸的安撫會使幼猴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實驗證明了“接觸安慰”對生物體獲得心理安全感和激勵力量的重要性。幼子不僅向母親尋求食物與安全,更向母親尋求關愛、接納。得到母親的關愛對正常的心理成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證明了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玩耍。
良好、親密的依戀關系會讓孩子有一個豐厚的情感基礎,使其對這個世界有安全感、信任感。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嬰幼兒時期,父母必須要懂得滿足孩子的內心對愛的需求,而不只是滿足其生理方面的需求。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
03 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的方式
看完這個實驗,大多數父母可能就會很糾結了,每天那么忙哪有時間再陪孩子互動玩耍。確實,現在的大多數父母身上都是雙重社會角色:家庭和職場。尤其是媽媽們,完成一天高強度的工作,回到家后還要做一堆家務,最后陪孩子玩耍時,就沒多少精力了。
然而,正因為時間有限,我們更要用高質量的陪伴方式去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
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充滿親密感的肢體觸摸去表達對孩子的愛。比如擁抱,親吻等。每天下班回家先給孩子一個擁抱,讓他感覺到父母對他一天的想念。或者當孩子做了值得表揚的事情,我們可以用擁抱、親吻來代替物質的獎勵,愛的獎勵比物質獎勵更能強化孩子的積極行為。晚上睡覺前給孩子一個甜蜜的晚安吻,希望他能做個美夢。孩子是因愛而生的,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會拒絕愛。
親子運動也是一種建立親密依戀關系的重要方式。周末的時候,我們可以帶孩子去公園,陪孩子酣暢淋漓的踢一場足球,累了就躺在草坪上休息。此時,運動產生的多巴胺使孩子的身體得到了放松,而父母的陪伴讓孩子的心情更快樂。
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平時陪孩子的過程中,要和孩子有一種互動。互動,說白了就是有來有往。當孩子發出交流的信號,父母收到后要及時給予反饋。如果孩子發出信號后,父母沒有給予反饋,這樣的溝通就是無效的。現在的大多數父母陪孩子的方式就是這種無效模式。大人在一邊玩手機,孩子自己一邊玩,在陪伴的過程中父母和孩子沒有任何語言、肢體或者眼神的交流。這種陪伴模式對建立親密的依戀關系沒有任何幫助。而游戲是一種既有趣又有效的互動方式。孩子天性愛玩,用游戲的方式去陪孩子玩耍,就是投其所好。在游戲的過程中培養依戀關系是極其容易的。
有一個“關愛孩子”的公益廣告讓我記憶深刻。視頻中的孩子對低頭玩手機的爸爸說,“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是的,我們每天都在孩子身邊,似乎忘記了,孩子是會長大的。長大就是一瞬間的事,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刻。“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讓我們用心去參與、陪伴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