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篇文章說,年過35歲、具有多年互聯網經驗的中年人,如今成為了HR們不愿接納的對象。
有些互聯網CEO甚至還下達了這樣的要求:不要剛從大廠出來的中年人,因為他們油膩、工資太高、不經打,背后的生活擔子太重,影響工作狀態。不如選擇那些剛畢業一兩年、有基本職場經驗,好學勤奮,并且體力好,有韌性還便宜的新人。
看到文章有理有據地分析為什么“30-35”歲會是互聯網人最焦慮的年齡段時,心里陣陣發涼,有些人被市場淘汰,是無聲無息的。
排查了一下身邊35歲上下朋友的狀況,有很高比例混得還不錯,并非文章所說的成了職場雞肋,相反,他們做事生機勃勃,精力飽滿,能做事也能扛事,依然在重要的位置放光發亮。
一個人是否成為公司的眼中釘,年齡不是分水嶺,有能力的人不管幾歲都是搶手貨。
市場最先過濾的不是中年人,而是有中年心態的人。
中年心態在我的定義里就是,心靈疲憊而油膩,這樣的人臉上雖看不到法令紋,但養老的心態比法令紋更深,明明可以活得清澈上進,卻選擇窩囊圓滑,不關心世界的變化,得過且過,不做實事卻多管閑事,還沒努力就開始喪氣,年紀輕輕卻活成了街道大媽大爺。
有中年心態的人比生理上的中年人可怕多了。
在我看來,有以下苗頭的人,無論有多鮮肉,都已有走向中年的端倪。
沒有好奇心的人,很容易有中年心態。
缺乏好奇心的人很少關心新鮮事物,不關注世界變化,他們的心是麻木的。
公司95后的自媒體同事,沒做夠1個月就被辭退了。
和她溝通選題,她說想不到選題,沒有什么想寫的。
問她怎么看最近的熱點新聞?她搖頭說,自己不關注熱點。
問她對最近比較有人氣的電視劇、電影、綜藝有什么感想?她苦笑說,自己對這些不感興趣。
問她下班會看業務相關的書嗎?她說沒有,回到家只想躺著玩玩游戲、刷刷朋友圈。
行業內需要她關心的話題她不關心,新媒體人應該關注的運營技巧她不主動學習,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的態度,注定是被辭退的結局。
身邊有不少的年輕人,跟這位同事很相似,他們不在意這個社會發生了什么,也不關心大環境的趨勢和工作有什么關系,只關心自己小世界里的一畝三分地。
劉希平在《天下沒有陌生人》里說,年輕人要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同時也要關注當下的熱點。只有這樣你才能清醒地明白自己當下處于一個怎樣的社會大環境中。足夠大的信息量可以讓我們在社交中更加從容。
其實,好奇心不僅僅讓我們更加從容,還能讓我們跨界地融合知識,開闊眼界,不管在什么年齡,都保持思維靈活。
創辦奧美廣告公司的“廣告教父”大衛·奧格威在書里談到,最好的廣告創作者是那些“對天底下一切事物都總是充滿好奇”的人。
某次培訓大會,兩位新同事被分別派去拍現場照片,同事A比同事B拍的照片更有質感,B只會用手機自帶的功能,而同事A在拍照前研究過拍照軟件,知道用哪個軟件拍出來效果更好。
就算是拍照片這件小事,有好奇心的人也會做得更好。
雖然他們兩個都是新人,但更有研究精神的同事A更容易轉正。
我一個做設計的朋友,坐地鐵時會留意周邊的廣告牌,認真觀摩別人的圖案創意、廣告詞,周末也會抽空去看很多藝術展,他的很多創意靈感都來自于好奇心,從無意中觀察別人的作品而來,雖然他人到中年,但他的創意從未老過。
愛因斯坦說,我沒有特別的天賦,我只有強烈的好奇心。
有好奇心就是了不起的才華,有好奇心的人會有動力去學習新東西,更有可能將潛力發揮到工作和生活的創意里。
他們做事也更積極,更具有探索精神和想象力,從而能夠想出好點子,無論做什么都會比別人做得更有品質。
年紀輕輕未老先衰的特征之二是,沒有學習力。
在銀行做事的師妹C,上班負責審核票據,沒有含金量,業余時間也沒進修,本來想得過且過挨到退休,但近年來銀行業不景氣。她想跳槽,但無能為力。
她人還沒到中年,但中年心態早已把她的能力腐蝕得一干二凈。
有活力的人,很多都是終身學習者。
70歲還頭腦靈活、運籌帷幄的任正非說:“我的工作就是讀書,無論去哪兒出差,我都會帶上一本書,別人飛機上睡一覺的功夫,300頁的書我就翻完了?!?/p>
大神查理·芒格喜歡隨身帶著書,他說自己只要有書在身邊,無論等多久飛機、客戶,都不會覺得浪費時間。
王石65歲還在以色列游學,儲備知識,準備再次創業。
任正非、查理·芒格、王石已步入老年,但他們好像比年輕人還要年輕,有無窮的活力和精力。
一個人的衰老速度是跟他的學習力成反比的。
2013年,芝加哥拉什大學醫學中心圍繞300名長者展開了一項研究,逐年測試他們的思考和記憶技能。每位參與者離世后,他們都會去檢查他的癡呆跡象。
結果顯示,在排除物理原因對大腦的影響后,那些終生都保持大量閱讀和寫作的研究對象比起只有平均閱讀量和寫作習慣的對象,其智力衰退的速度會減緩三分之一。
有學習力的人,心智老得慢,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更大。
可見,知識就是力量,更是治療老年心態的藥。
年輕人最大的資本是什么?
在我看來,大概是在沒有太大生活擔子下,可以放手全力去干的底氣吧。
曾經被邀請到一個互聯網公司參觀,員工的平均年齡大概在26歲,每個人的工作效率都很高,雖然團隊很小,但每個人都能獨立打仗,即使工作壓力很大,臉上也看不出疲憊感。
該公司的HR對我說,雖然他們是小公司,但是培養出的人好用,有拼搏精神,有些人后來還被500強公司挖去了。
做事不惜力、全力拼搏的人,頭上就像有個聚光燈,閃閃發光。
在職場上,努力和不努力的新人有什么不同?
這讓我想起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中的安迪。
一開始,她堅持固有觀念,身在時尚行業,品味卻老氣到別人以為她拿了祖母裙子來穿,多次被大boss米蘭達翻白眼、瞧不起。
但后來,她調整工作態度,找到缺陷嘗試改變自己,裝扮一新,拼盡全力去工作。甚至因為能力優秀,取代了第一助手艾米莉,即使最終跳槽也得到了不錯的工作機會。
在職場上,惜力和不惜力的人,擁有的是兩種不同的職業命運。
對于年輕人來說,除了身體好可以有無窮精力去拼搏外,沒有更多資源可以揮霍。
珍惜機會,不被中年心態拖后腿,才更容易平步青云。
認同蔣方舟那句話,人一旦墮落,哪怕是短暫的幾年,上帝也會以最快的速度,收走你的天賦和力量。
老是突然間的事,失去市場價值也是轉眼的事。
無論什么年紀,只要沒有中年心態,就不是真正的中年人。
打不死、做事勇敢有力量的大S不算中年,但做事沒主見、主持沒突破、一臉疲憊的小S走入了中年。
演技爐火純青、對演戲有敬畏感的老戲骨一點也不油膩,但哭來哭去沒眼淚、發怒只會瞪眼睛的鮮肉小花讓人覺得很老氣。
在職場里與時俱進、認真做事、專業感十足的資深員工十分活力清新,但做事馬虎、熱衷八卦、挑撥是非的年輕同事反倒暮氣沉沉、渾濁不堪。
所謂的中年危機不一定降臨在中年人身上,年輕人也有中箭的機會。
不是說中年人就要被淘汰,心態和能力才是濾網,過濾掉沒有競爭力的中年心態者。
沒有人會永遠年輕,人總是會老。只有讓自己成為企業不可替代的一員,才是解決職場焦慮的終極方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