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同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
其中,孔子是眾所周知的至圣先師,繼承周公的“德”,發現了“仁”與“禮”。他把人的價值性(明顯不同于巫、鬼的一面)比如說仁義禮智信,高揚了起來。可是,據說孔子死后就“儒分為八”了,孟子、荀子大概就是其中兩家的繼承者。
孟子作為亞圣,主要發明了孔子的“仁”義。一是在強調人的價值性方面進一步做了自己的論證,比如惻隱(仁)、羞惡(義)、恭敬(禮)、辭讓(智)等四心,并提出“性善”論。
二是明確提出了政權更替的標準是人心向背。當人心不在統治者身上時,造反是合理的。
比如說商湯誅桀、武王伐紂。荀子,繼承了孔子學說的另一面,特別重視和闡發“禮”對于人和社會的意義。
但是自宋代以后,因其思想與孟子不同而被理學家(揚孟抑荀)排除在儒家的正統之外。這種不同根本就在于對人性的看法。孟子言“性善”,即強調人有向善的可能性,而人自身就要努力把握住這點可能性;荀子則認為“性惡”,人性本來是爭、是搶的,是需要后天的文明教化來使其向善,原來的“惡” 也僅僅是被一層層地深深包裹起來而已。這樣的觀點自然就會把注意力引向后天教化,而強調“禮”的功能。
所以法家天才李斯、韓非子出自其門下也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