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
隨著“中醫(yī)”越來越熱,“中醫(y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并相信了!當然,“中醫(yī)”是個專用名詞,很多人認為:“中醫(yī)”的“中”字是為了區(qū)別“西醫(yī)”的“西”字。或者說,中醫(yī)就是指中國的醫(yī)學。其實,并不是“中醫(yī)之本意”,只是后人的一廂情愿牽強附會罷了。其實,“中醫(yī)”的本意就是守中的醫(yī)學。
中醫(yī)的基本精神,如果用一個字概括,就是“中”,如果用兩個字,就是“中和”,如果要用四個字,就是“中正平和”,那么……
不偏不倚是“中”,何以為證?“中醫(yī)”一說,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的“有病不治,常得中醫(yī)”句。早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代就有了“中醫(yī)”一詞,那時西醫(yī)還不成系統(tǒng),更沒傳入中國,西漢人連西醫(yī)為何物都不知道,怎可能為區(qū)別“西醫(yī)”,而稱中國的醫(yī)學醫(yī)術為“中醫(yī)”呢?《漢書》中有個概念,提出了中國醫(yī)學中的最高境界。中醫(yī)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
陰平陽秘叫“和”,《內經(jīng)》有論:“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生氣通天論》)??梢姡膊≈?,主要在于陰陽失衡。“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其治療,則重在“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以平為期,這就是它的一種最高境界。
大多數(shù)人生病后都會產(chǎn)生不舒服的感覺,這就是中醫(yī)所說的“癥”,但其實并不是所有的“癥”都會讓人不舒服。因為癥狀是人體的正氣與致病的邪氣斗爭的結果,只有在身體有能力排除病因時才會產(chǎn)生不舒服的感覺,而當人體沒有能力排除邪氣時,雖然病仍留于體內,但卻不一定會有不舒服的癥狀,這是因為正氣無力抗邪。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只有人體血氣夠,才有能力排除疾病,人體排除邪氣時,才有讓人不舒服的癥狀,即所謂的“正邪交爭”。
中醫(yī)治病的精髓就是調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寒就要熱,熱就要寒,“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對著來,大的就沒能對著來了,應該因勢利導。這就叫“致中和”。恰到好處,剛剛回到“中”就好了。